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揭秘:崇祯皇帝为何拒绝陈圆圆入宫为妃?(2)

如果后来没有李自成横插一杠子,吴三桂与陈圆圆,也算英雄美人的般配故事。这李自成也真是的,京城美女那么多,加上你又占了崇祯的皇宫,接手了三千粉黛,还不够消受啊,偏偏还要横刀夺爱,抢吴三桂的小老婆。只能这么解释:一方面是陈圆圆美得非别人可比,另一方面,看来这李自成骨子里也是个“追星族”,喜欢有名气的歌星。陈圆圆当初没嫁成崇祯皇帝,却遭到一个伪皇帝,大顺皇帝抢亲。看来她命中注定跟紫禁城有不解之缘,要进去住那么几天。  1939年拍摄的崇祯皇帝自缢的槐树及下马碑【传说崇祯自缢前手刃子女及皇后,长叹:“愿汝等生生世世,勿生帝王之家。”同时对满朝文武颇有怨言:“朕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皆诸臣误朕。”很明显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李自成围城后,崇祯亲自敲钟召集文武百官前来商议,无一人听使唤。大家避之犹恐不及。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寻死时身边只有一个小太监相随。其尸骨被几位当地士绅从煤山的“罪槐”上解下,装在合伙凑钱买的廉价柳木棺里运至昌平,草葬在早夭的贵妃田氏墓地。】
  在《吴三桂演义》里,李自成见玉肌花貌的陈圆圆虽在悲苦之中,不失妖娆之态,不禁动了将之充作押寨夫人的念头:“吾阅女子多矣!未见有如此妍丽者!此楚庄王所谓世间之尤物乎!吾若得此人,以充妃嫔,平生之愿足矣!”他仿佛忘了闯进京城来干什么的,好像就是为了遭遇这价值连城的佳人,让她知道自己是谁。一旁的军师李岩相劝:“大王之言差矣。自来美女,一笑倾城,再笑倾国。愿大王勿萌此心,以国事为重。方不负臣等跋涉相从之意。今为大王计,宜将吴襄,陈圆圆及其家属人等送还吴三桂,则三桂之感大王深矣。那时不患三桂不为我用也。”李自成不采纳李岩之计谋,只顾跟美女套近乎:“吾闻汝从三桂为慕其英雄也。今国破家亡,三桂未能以一矢相援救,吾独能踏平陕晋,扫净燕云,唾气而取北京,我之英雄较三桂若何?汝若舍三桂而从我,当不失妃嫔之贵。”陈圆圆的答复很精彩:“大王此举如志在与朱明共争江山,自应以仁义之师,救涂炭之苦,若以一时声势,夺人之爱,而损人之节,固失人心,又误大事,愿大王勿为之。”说罢唯俯首不仰视,巧妙地泼了李自成一盆冷水。
  因其言既合情又在理,李自成倒也无话可说。但他仍然舍不得释放陈圆圆。他好像既爱江山又爱美人,什么都要,最终什么都要不到。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表面上看,陈圆圆是明清交替那段历史的大花瓶,被你争过来我抢过去,代替了那只若隐若现的鼎,成为舞台中央的道具。其实,她并不是花瓶式的女人,还是很有主见的,也不乏计谋。周旋于几个举足轻重的男人之间,却游刃有余,把自己保护得好好的。当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借清兵入关,把李自成围困在北京城里,李自成在城楼上把吴三桂父亲吴襄及家属三十余口斩杀,却手下留情,单单留下个陈圆圆。吴三桂逐一查验城头上掷下的亲友首级,独不见陈圆圆,便猜测到李自成将其据为己有。
  李自成突围,也没忘记带上陈圆圆,为掩饰私情,还跟部下说这是可胁迫吴三桂的人质。即今世所谓人体盾牌也。逃到山西地界,吴三桂仍穷追不舍。聪明的陈圆圆,想出脱身之计,吓唬李自成:你带着我,跑到哪里,三桂肯定追到哪里,他不只是恨你才猛追的,还因为爱我,爱而不舍。大王不如把我放了,三桂一找到我,心中石头落地,必然顾不上追杀大王了。
  李自成也想脱身呢,一面许诺日后转败为胜再续前缘,必立陈圆圆为后,一面留给她一支令箭,说自己的部下见此物必不敢加害。
  陈圆圆藏进一户农家,将李自成令箭挂在门外。果然,直到兵马过尽,也无人擅自闯入骚扰。陈圆圆就这样等到了追赶不迭的吴三桂。
  见面先大哭:妾忍辱负重,为了能再见将军一面。今天见到,可以无憾地死了。拔出剪刀假装要自刎。弄得吴三桂心都要碎了,连忙夺刀,把泪流满面的陈圆圆抱住:不怪你。都怪我。过去的事都别提了。以后我们再不会分开了。
  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吴三桂对陈圆圆的感情更深了。陈圆圆既摆脱了李自成的侵害,又没有失去吴三桂的欢爱,在兵荒马乱之中,能如此保全自己,真是既有勇气,又有智商,你说她容易吗?
  人们常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例子,来证明红颜祸水论,证明美女的有害,不仅倾国倾城,还可能祸国。甚至到了当代还有类似的观点:常在街上看美女,养眼,养心,促进血液循环,有可能长寿,而把美女娶回家则是另一回事了,担心,闹心,既不好相处,又让人患得患失,折寿。说起陈圆圆,则视之为招惹是非的美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