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林彪出事前毛泽东说了些什么

毛泽东与林彪的分歧,早在“九一三事件”之前已逐渐显现出来。在国际方面,善于揣摩毛泽东心思的林彪也没有号准脉。从1969年开始,苏联日益嚣张的核战争威胁,美国在越南的战争升级,使毛泽东迫切地感受到必须改变这种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两害相权取其轻,他考虑采取战国时代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    就在这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做出了一些向中国表示缓和的姿态。他指派美国驻华沙的大使斯托塞尔与中国临时代办雷阳进行接触。中国政府立即做出积极反应,双方决定继续中断了两年多的中美大使级会谈。
    1970年3月,由于美国入侵柬埔寨,中美大使级会谈又暂告停止。但大门的门缝并未关死,双方都在试探、寻找更合适的方式。
    但林彪却反对中美缓和。当然,他没有直接反对,而是通过支持另一种倾向予以表示。
    中美关系能否缓和,关键在于越南问题能否解决。尼克松担任总统之后,采用各种战争手段都无法在越南取胜,开始试图从这个没膝的泥潭中拔出脚来。他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看到了这一点。他意识到,通过谈判可以给美国一个台阶下,促使美军早日撤出越南,胜利可以提前到来。因此,他给越南领导人提的建议是:多采取一些主力军作战,消灭美军的有生力量,在尼克松的背上击一猛掌,推动他痛下撤军的决心。
    毛泽东在一次会见越南领导人范文同、武元甲时建议,要在越南最南方金瓯半岛地区发展一些主力军。“从打小胜仗到打较大的胜仗,再到打大的胜仗。”他说,“单是打仗不搞政治活动,我看也不行。”
    林彪则不同。写过《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的他,在与越南领导人几次会谈中,设计了一个战略方针,简言之,就是一个字??“熬”。用游击战和美国人拖下去,既不进行正面主力作战,也不谈判,10年20年地拖下去。
    曾经集中研究过游击战的毛泽东,并不认为游击战是万能的,它不是解决战争的最后手段。“九一三事件”之后,毛泽东对越南领导人批判林彪说:“我们过去党内意见也不统一。一派人(指林彪)就是劝你们把美国抓住不放,一个字,叫做‘熬’,就是只能打游击战,不要打大仗。而我是劝你们要集中兵力打大仗。你不打败敌人,不打痛他,他是不那么舒服的呀!不是这样,你们谈判桌上得不了这样的结果。”
    “九一三事件”之前,毛泽东最后一次和林彪见面,是在1971年6月3日。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率领党代表团访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等人在人民大会堂118室与他们举行了会谈。林彪未穿军装,神色呆滞,一言不发。几个月来,他对庐山会议上被批判的错误一直顽固地拒绝检查。
    毛泽东和齐奥塞斯库谈到中国的教育时,缓缓地说:“有些人口里说是听话的,但心里是埋怨的。这就要时间,慢慢来。”他的目光划过林彪的脸,林彪好像没有听见,仍不言语。
    毛泽东提高嗓门说:“赫鲁晓夫叫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我说,把赫鲁晓夫请到北京大学讲学,讲他那‘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柯西金不干,他说不好啊!”
    除了外宾,在座的谁都知道,“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发展马列主义,是林彪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发明”,是他作为毛的接班人的资本。毛泽东把它与赫鲁晓夫联系起来,不仅林彪,在座的人都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林彪当然知道毛泽东“放风”的习惯,其后如何,可想而知。
    没等接见结束,林彪就离开了118房间,他独自一人坐到门外大厅西北角的一张椅子上。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警卫员都在远处略感奇怪地望着林彪。他本来就身材瘦小,再一蜷缩,更是不****形。
    118室里,毛泽东身边的座位空着。毛泽东不动声色,依然谈笑风生。直到会见结束,毛泽东和罗马尼亚贵宾离开了118房间,林彪仍然独自一人坐在门外大厅里。他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此后不久,林彪去了北戴河。毛泽东则开始了他神秘的南巡。
    秋风再起的时节,林彪在外邦大漠身首异处,毛泽东则生了一场大病,精神为之大衰。
    (本文作者为席宏斌,原文标题《林彪出事前的端倪》)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