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农村贫困地区的家长也渴望着把孩子送到学校,尽早接受教育。

我来自于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长寨小学,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均年收入1400元左右。作为一名小学学校的校长,我本人曾组建、管理和教过村校学前班,在五年的工作中得到一些教学体会,在此说出来,期盼有心的同行能从中获得启示,再用于课堂反思和实践,以改进课堂教学、改进工作方式,对幼儿成长提供更大的帮助。

一、开办学前班利于村校

村校是离(乡)镇中心较偏远的、坐落在农村村庄上的小学学校,学前班是农村地区因无能力办幼儿园而开办的一种补充形式的教学班。因教师有限,村校多数聘请当地妇女或初中毕业但没有外出的女学生作为教师。总体看,教师的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较差。村校学前班的幼儿则是3岁半到6岁半不等的幼龄儿童。每当他们看到比他们稍大的儿童背着新书包,穿着新衣服上学时,他们会怀着好奇、向往的心情追随其左右,这是办学前班的好兆头。

学前班是一年级教学最好的过渡。通过在学前班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如按时上学、放学、削笔、翻书、看书、整理自己的学具等等。这将大大减轻一年级教师在新生入学的学习习惯培养上的压力。

办学前班还是地方老百姓的强烈要求和愿望。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使老百姓不再“儿多母苦”。同时,也使儿童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生活的不断提高,温饱不再成为人们的忧虑,为人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更加强烈。经济时代的刺激,使农村大多数的年轻父母都不愿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外出打工,仅有闲不住的、经过粮食“关”的老一辈放不下他们耕耘几十年的土地,这时4-6岁的幼儿是两代人最大的矛盾。学前班的开办为他们解决了这个困难,使得年轻的父母放心外出找钱,使得年长的老人安心上坡下地,不再为小孩关在家怕玩火、摸电,留在外面怕下河落水,拖在身边干活不方便而忧心。

总之,学前班的开办,于老百姓、于学校是有益的。

二、村校学前班办学目标的定位
对于村校来说,学前班是为一年级服务的,而学前班的幼儿年龄参差不齐,所受的家庭影响也不同,故目标就不能一刀切。相反,村校学前班要针对不同的年龄,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即学前班的幼儿要分年龄层次进行要求。

如,对于4岁左右的儿童,教师可以期望他们能张嘴跟着读一读、说一说;对于5岁左右的儿童,可以期望他们能自己看图读,或对着简单常见的实物说出实物的名称、形状、颜色、作用等,会掰着手或看着较少的实物体数数,比较实物的大小、长短;而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在语文上,要求他们会读简单的6个单韵母及声母,会跟老师在四线格里描红字母和在米字格里写基本的笔画,如点、横、竖、撇等等;在数学上,要求他们不但能从1数到50,会写1-10的数,看较少实物体准确的写出相应的数(10以内的数为好),还知道谁比谁长或短,谁比谁多或少,明白“同样多”、“一样长”这些简单的概念,或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三、耐心呵护村校学前班教师
由于地理条件及村校办学条件的因素,学前班的教师大多年龄在16到22岁左右。对于16岁左右的刚初中毕业的女孩子来说,她们还没有身份证,不能外出打工或一时无门路,家里老人也不放心外出。而对于20多岁的人来说,要么刚结婚,小孩吃奶拖着;要么也是刚走出中专或大学校门,等待招聘,不能外出。为此,这些人相对来说比较好请。社会阅历不长,文化不高,大多是初中毕业生,工资待遇也只是300-400元之间(上级无此项拔款,学校自己开工资)。工资的悬殊,加上自卑或未长大的心态,往往使学前班教师如走马灯般的更换。在学校代课长的一两年,短的半载,甚至更短,这样就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也得不到家长的首肯。

作为学校负责人,在选择学前班教师时,一定要作多方面的考察,如文化程度、人品、家庭、特长、性格等等。一旦选择,就要对他们负责,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前培训,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怎样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等。村校负责人还要时时细心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了解变化的原因,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乃至她们的家庭。当她们工作不如意或做得不够时,村校负责人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她们的角度去处理问题,而不要以为出了两文钱就可对他们任意指责或吼骂。同时,村校负责人还要对本校教师也要作要求,要求公办教师尽量不伤她们的自尊,多给耐心辅导。这些教师的成长也是我们的共同成长,留住了她们,也就留住了我们的团结、友爱,留住了老百姓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此外,村校负责人还要多找机会给他们外出学习,使他们学会爱幼儿,想着幼儿,从而激发她们教会幼儿的欲望。作为一个老师,无论多么调皮的孩子站在她面前,如果她看在眼里越看越可爱,她就没有什么理由能使他抽身而去。同样的道理,我们耐心地呵护学前班教师,再低劣的条件他们都不忍离去,而是换来拼命的努力工作。如,我校的周兰老师,她在学前班任教三年,刚开始时,她较自卑,不大愿同公办教师交往,有事无事都不愿到办公室来,刚来时也只愿签一个学期的合同。后来,由于得到大家的共同关心和指导,比开始时成熟多了,也把自己看成这个小学学校的一员,尽心尽力的去爱孩子、教孩子,不但得到领导的赏识,更得到家长、社会的称赞。现在她已经离不开这里,更离不开孩子们了。这样对幼儿、对学校、对社会都是有益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呵护、不关心幼儿教师呢?

四、村校学前班教材的选择
学前班教学可以模仿幼儿园,但绝不能用幼儿园教材,究其原因有:1.幼儿园的《手工》、《科学》等,村校学前班教师非学前教育专业人士,许多技能没有掌握;另一方面,学校资金有限,没有材料让师生操作。2.村校的幼儿年龄参差不齐,有些儿童要在学前班呆二到三年,甚至四年才能上一年级。长期使用同一种教材,幼儿无新鲜感,激不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另外,学前班用不到、也不能用一年级教材,因为幼儿接受不了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并且会对未来的学习生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容易在他们幼小心灵中形成一种读书太难的畏惧心理。

那么,选什么教材最好呢?通过五年来的试验和比较,我们认为,选一些简单的、图文并茂的《语言》、《数学》和《美术》描红书作为辅助教材即可,这些书价钱在4-6元。每个幼儿一个学期的玩具学具在8-10元即可。这样,也降低了对幼儿的收费,每一个幼儿一学期学费、杂费共收70-80元间,农民去哪里请这样低廉的保姆兼教师,这样不就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了吗?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些家长,他们出得起钱、愿意使用较好的书。这就看我们如何去作这方面的思想工作了。在每个学期的家长会上,我们是这样解释的:你们的孩子是我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背着过重的书包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并且孩子也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些过多过难的知识。这样,这些知识会大大影响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把孩子们学习的愿望扼杀在了萌芽状态,会让他们认为读书太难,没有乐趣,不如在家玩。所以,不要过高要求孩子,就象种庄稼一样,今天种、明天就想收那是不可能的。老人常说:“除了读书,艺无百日”,这说明读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耐心。幼儿教育重在培养幼儿愿在学校呆、想学、会看、会说的能力,有钱多买些玩具,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会看,并用自己的语言把看到的、做过的准确地表达出来。此外,如果父母有文化,我们还可建议他们为孩子买一些幼儿图书、启蒙报刊作为课外读物,充实幼儿认识,拓展幼儿的视野。

除了上段提到的辅助教材,那么主教材是什么呢?主教材就在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山川、田野、河流、蓝天、白云、农民牵着的牛、马、羊,喂养的鸡、野、鹅、耕种的桩稼、生活用品、吃的、穿的、用的,不正是一页页、一本本、活生生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教材吗?有了这样的好教材,就看学前班教师怎样用这教材去备课、上课了。

五、学前班的教法
(一)教材的教法。传统的教法是由科学引入实践,而我校学前班的教法则将把实践引入科学作为切入点,即从具体的东西引入抽象的科学。如,语言汉字的认识,教师可问“小朋友,我们都是什么?”他们一定会说,“我们都是人”。教师可以接着问“你们想不想认识‘人’这个字呢?”有了教师的诱导,他们一定会说“想”。这样,教师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人”字的教学,即“人”字的笔画及其名称。学会“人”字的写法后,教师又可以问“你家有几个人呢?”他们的回答又引入对数字的认识。这样,不但增进了幼儿语言文字的知识,又完成数学的教学,语、数知识不分开。单从“人”的大小、高矮、肥瘦、老少、不同辈份的称呼等等,去备课上课就够教师上上十天半月的。教师主要是让幼儿想说、会说就可以了。
同样地,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植物和动物一点也不陌生,如前面我们提到的马、牛、羊,鸡、鸭、鹅等。关于植物的教法,学前班的教师可以从栽培下种的时间、形状、颜色、作用等角度引导孩子学习。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收集信息,总结经验。此外,教师不一定要在教室里教这些教材,教师可以带着幼儿走出去,边玩边教。这样,时间瞬时过去,学习不枯燥、不抽象、幼儿乐学、举一反三。例如,我在上《认识蔬菜》时,就把幼儿带到地里去看,带着他们认识哪些是白菜、青菜、波菜、萝卜等,孩子自己就能说出什么菜吃叶、什么菜吃根,什么菜开什么颜色的花;冬天主要吃白菜、萝卜,夏天主要吃豆、吃瓜等等。

(二)幼儿的教法。由于年龄的参差,我们可以进行分层教学。6岁左右的儿童是来年一年级的幼儿,教师精力应主要放在他们身上。在学习习惯上,使他们学会准备和整理学习工具,会翻书、看书;在语文上,能说、写一些简单的字母、笔画及写字方法;在数学上,会数数,写和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数;在生活习惯上,会自己穿戴,上厕所不用老师帮,养成按时到校、回家的习惯。而5岁左右的儿童,可以要求他们在语文上能说,不一定要会写;在生活遇到困难时,如系鞋带、削笔等,会向老师和他人求助。4岁左右的儿童,只要他们会跟着说就可以了,但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不能忽视他们。如,上到《认识“3”》时,我让6岁左右的儿童从玩具中抽出3件,一个一个的数给大家看,再让年龄小的儿童仿着做,然后大的学写,小的就去玩具中那里,把玩具自己分成3个3个一堆。此外,学前班还可以用大教小的方法,如哥弟互教,姐妹互学,发挥他们做小老师的作用。总之,学谦把教师要想办法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六、关爱学前班的留守儿童
现在,村校学前班的幼儿总数不多,但留守儿童的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心理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健康成长,因为他们得到的爱是残缺的,不是在粗暴型家庭长大,就是在溺爱中生长,这样的不良家庭环境还会蕴育他们自私、撒谎的不良习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这些老人忙于自己的事,没有耐心去用心教育孙儿。有的老人本着他们那代人的“油盐出好菜,棍棒出好人”的老思想,小孩稍不听话,就痛打一顿;还有的老人觉得小孩可怜,没有父母在身边,像寡儿于是孙儿要星星,他们就决不给月亮,不问孙儿的对与错,就一味地宠爱他们。所以说,他们比同龄人更需要爱和呵护,老师要多留心留守儿童。



如,我教过的一个幼儿叫谢继秀,她4岁母病亡。父亲为了偿还医她母亲欠下的债和一家四口人的生活,不得不外出打工。她跟着70高龄且多病的爷爷生活,平时难见零食,学会偷别人吃的东西,又比较脏。别家的父母都不让孩子跟她玩,看不起她。自从她上了学前班,我经常帮她洗头、洗澡,教育她改掉偷别人东西的坏习惯,慢慢地她从一个脏兮兮的“丑小鸭”变成了一个活泼的、懂事的、人见人爱的小学生。每到假期,她都说不愿放假,因为见不到老师。她曾为了得到我背一次而希望自己生病,她说“病了,韦老师会背我去医院”。这自然也是最明显渴望得到母爱的例子。作为教师,这样做虽然很苦,但也有乐,你会为有那么多如自己孩子般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曾亲身体验到孩子为我带来一个粑粑,半块饼干或一个不成熟的水果,并非我贪吃,而是得到了那么多最纯洁、最真诚、如金子般的爱,是金钱买不到的。那时,我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他们,我有什么理由不爱他们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