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887
- 精华
- 17
- 积分
- 1364
- 智慧
- 615
- V 币
- 1462
- 贡献
- 0
- 金豆
- 1465
- MV号码
- 20298888
- 注册时间
- 2008-10-23
- 最后登录
- 2011-5-1
|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11:14
| 只看该作者

从《简•爱》谈夏洛蒂的渴望
卑微的渴望
----从《简•爱》谈夏洛蒂的渴望
内容摘要: 《简•爱》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它的内容相当真实,这是为什么它能打动人心的原因。里面的女主人公简•爱自强不息,追求独立平等与自由的生动形象是《简•爱》流芳百世的根本原因。其实《简•爱》里的一切人物的形象都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心声与渴望。她内向,自卑,相貌平庸,个子矮小,虽然她多才多艺,但她却无法成为一个光芒四射的人,她甚至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梦想。两个妹妹因患肺病离她而去,接着她弟弟死去了。最后她终于结婚了,可是等待她的不是幸福,而是死亡。夏洛蒂的一生可谓因有了《简•爱》从而能流星一样陨落,因为她起码有了流星的光辉。因为有了《简•爱》我们记住了这个平凡的小女子。其实,《简•爱》融汇入的那些渴望是如此的殷切,纵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能从它的字里行间读出它的呼喊。这篇文章主要通过《简•爱》的字句来分析作者的渴望。为什么题目是卑微的渴望呢?因为,她是近乎卑微的渴望着自己和自己的亲朋好友能获得幸福,能受到世人的尊重,能够自由平等的站在着个世界上。
关键词:
渴望
爱
平等
自由
人物形象中蕴含着的渴望
在我看来夏洛蒂在《简•爱》中塑造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如果说简•爱是作者外貌,以及作者追求的那种自强的性格的结合体。其实简•爱也算是作者追求的一种人格,其他人物形象也毫无例外的是她的某种或者渴望,或者是憎恶,或者是她自己本身某方面映射,或者是她生活中的人物的形象的映射。
我从《简•爱》中挑出了几个我认为是代表夏洛蒂内心深处的渴望的人物形象来分析。一般是按照人物在《简•爱》中的出场顺序来分析人物的。从海伦彭斯到英格拉姆小姐,他们的形象在我看来都是带有夏洛蒂对各种各样她所不拥有的或是事物或是情感的的渴望。《简•爱》中细细刻画过的人物并不多,可是只要是被可细细刻画过的人物形象就一定是代表了一种渴望。我从简•爱里面挑出了几个我比较感兴趣的人物出来分析。
主要配角人物形象分析:
一、海伦:夏洛蒂对一种解脱的渴望
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又这样活泼,这样宽大的胸怀.装得下这纯洁,充盈炽热的雄辩之泉么?
她死前说:“我那么年纪轻轻死去,可以逃脱大苦大难,我没有会使自己在世上发迹的气质和才能.要是我活着,我会一直错下去.”
书中是这样描述这个让人心疼的小女孩的。海轮,据说是古希腊最没的女子。这样一个名字用在海轮•彭斯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这个早熟的孩子总给人一种漫不经心的感觉,她睿智,她虔诚向主,同时她也是老师眼中邋遢,不讲卫生,不专心听讲的坏孩子。或许在老师当中应该只有坦普尔小姐知道并注意到了海伦的聪明才智。海伦从来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即使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受罚,对她来说也不是什么值得难过的事情。这么美好的一个女孩子,最后死于肺病。在她离去前,她的那些话是让人心酸的,为什么她早早的就看破了生命,为什么对于常人来说非常宝贵的生命对于她来说却是一种负担?
其实海伦这个形象在我看来是以夏洛蒂的妹妹为原型而创造出来的。同时,海伦身上的一些特质也是夏洛蒂本身希望拥有的。比如说那种看透生命的纯真,还有不顾别人眼光的洒脱。
在原文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海伦: “我相信,我有信仰,我去上帝那儿。”
简:“上帝在哪儿?上帝是什么?”
海伦:“我的创造者,也是你的。他不会永远毁坏他所创造的东西。我毫无保留地依赖他的力量,完全信任他的仁慈,我数着钟点,直至那个重要时刻到来,那时我又被送还给他,他又再次显现在我面前。”
简:“海伦,那你肯定认为有天堂这个地方,而且我们死后灵魂都到那儿去吗?”
海伦:“我敢肯定有一个未来的国度。我相信上帝是慈悲的。我可以毫无忧虑地把我不朽的部分托付给他,上帝是我的父亲,上帝是我的朋友,我爱他,我相信他也爱我。”
这段话是海伦死去前与简的对话。海伦那种纯真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其实也是夏洛蒂对死亡的一种天真的自我安慰。海伦早早死去,其实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天国或许会比人家更加温暖。她在人间的是享受不到的待遇,享受不到的温暖或许在天国能体会到。海伦的话是作者的进一步的自我催眠。海伦早早离去是必然的,因为,海伦要早早离开这个没有父爱母爱的世界去寻求天父的关爱。死亡早早离去,简•爱才能开始新生活。阴影早早离去,她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快乐的滋味。虽然离去的味道很痛苦很茫然,但,离去的就要让它早早离去。不管怎么样,这仅仅只是书中的描写,因为这是作者的渴望。作者渴望早早的摆脱一种未知的恐惧,开始新的生活,有个新的自己。
海伦会早早死去其实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海伦过早的体会到了死亡的真谛,这种体会会让她没有了对生命的追求。这样一种消极的东西存在于海伦身上,其实也映射作者有这样一种观点,而作者渴望这这种消极的东西的离去。所以纵使海伦是简在罗沃德的天使,作者还是要扼杀她。因为她渴望解脱,从死亡中解脱,希望自己能过上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
二、坦普尔小姐:夏洛蒂对自己追求的形象的一种渴望
坦普尔小姐向来神态端庄安详,风度庄重,谈吐文雅得体,这使得她不至于陷入狂热,激奋和浮躁,同样也使看着和倾,听着她的人,出于一种敬畏心情,不会露出过分的喜悦.这就是我此刻的情感.
坦普尔小姐的外貌出众,举止端庄优雅,学识广博,心底善良。她是简崇拜的老师,也是简一直学习的对象
从夏洛蒂的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她对坦普尔小姐的欣赏之意。坦普尔小姐是夏洛蒂在《简•爱》塑造的唯一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集美貌气质智慧以及品质于一体的完美形象。善解人意公正,慷慨大方,对人一视同仁的的坦普尔小姐是夏洛蒂用心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渴望自己也能像坦普尔一样给人以这种印象。可因为她受本身条件的约束(即她是一个自卑、内向、敏感以及矮小的平凡女子),所以她在书中以坦普尔的优秀为模板,描述了一个完美老师,自强女校长的形象,让自己的渴望在书中得以实现。
夏洛蒂心中和简一样有一把火焰在燃烧,感觉好像要把自己一起焚烧殆尽。这种热情太过激烈,这种渴望太过强烈,以至于她塑造了理智的,温和的,有约束力的坦普尔这个形象。因为她渴望一种平静的力量把自己内心的躁动,把那种近乎绝望的对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的渴望稍稍平复一下。那个女人不渴望美貌,于是坦普尔的每被塑造出来了。智慧与美貌同行当然更好。如果再加上夏洛蒂本身拥有的那些善良,这个人无形象就开始完美起来。在加上夏洛蒂现在急需的理智与冷静,就最完美不过了。
至于人们对坦普尔小姐的那种敬畏之情其实也是夏洛蒂对坦普尔小姐这类人的敬畏。因为,在她所处的时期,像坦普尔小姐这样有地位,且非常完美的人几乎就没有,夏洛蒂敬畏坦普尔就像敬畏生命般。坦普尔小姐对简•爱的影响几乎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因为,坦普尔小姐离开时送简•爱的珍珠胸针被简•爱珍藏着。其实这枚珍珠胸针也象征着坦普尔小姐。坦普尔小姐的影子一直在简•爱身上。高贵圆润,同时有朴实到几乎人人都能戴,这就是坦普尔小姐。
后来,简•爱和爱德华•罗切斯特先生第一次结婚前,罗切斯特先生送了简一串珍珠项链,虽然简•爱离开他时把象征着他们错误爱情的珍珠项链留下了,可是爱德华罗切斯特把珍珠项链挂在了自己脖子上。珍珠这个意象在坦普尔离开后,就便代表着简•爱。她朴实无华,却又珍贵无比使人都能欣赏珍珠,就像大家都能认同简•爱一样。
夏洛蒂渴望自己能像坦普尔一样受到世人的肯定,做一名人人都爱戴的老师。夏洛蒂渴望自己成为珍珠一般的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