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17850
- 精华
- 51
- 积分
- 42319
- 智慧
- 20273
- V 币
- 98161
- 贡献
- 0
- 金豆
- 59709
- MV号码
- 2716677
- 注册时间
- 2008-8-7
- 最后登录
- 2011-7-30
|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07:40
| 只看该作者
| |
1980年代之前,韩国是典型的人才外流国,90%左右的留学生学成不归。而进入1980年代以后,此种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人才回流开始出现。1990年代以来,人才回流的规模与速度大幅增长。韩国人才流动出现转折,是与韩国社会的政策、经济、科技、教育等因素分不开的。
政策因素。韩国科技投入加大是一个重要因素。韩国的R&D投入(研发投入)已由上世纪60年代占GDP的0.2%增加到如今的2.5%左右。但能使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却是韩国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工作。韩国政府不仅提供资金支持和行政支持,而且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为科学家和工程师赋权。没有一开始政府的全面支持,没有韩国有利于政府干预的特殊政治体制,韩国的人才回流至少不会这么快、这么成功。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从那时开始,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建立政府资助的技术开发研究所。这些研究所都是非盈利组织,任务明确,且都是在政府认为对韩国工业化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建立的(比如电子、化工、基因工程、计算机等)。在本地工业和大学缺少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情况下,政府介入建立战略性技术开发研究所对于创造人才回流需求是至关重要的。韩国政府对回归人员的补偿包括:(1)搬家费,如回归人员及家属的飞机票、家具运费等;(2)免费住房;(3)海外旅行;(4)孩子的教育补贴;(5)当地交通补助(免费交通、免费或低价汽车维修)。除此之外,每连续服务3年,可给1年带薪休假,并为回归人员提供多种海外培训项目。其实物质补偿并不是回归人员做出回国决策的首要因素,在更深层次上,它是一种理念的反映,是政府对专业技术和科学知识是一种新的力量源泉的认同。这使回归人员迅速成为韩国社会政治结构中一种新的政治力量。
韩国技术开发研究所建立之初的主要功能仅仅是帮助政府制定有关政策,还远不是为生产进行创造性活动。为打破这一局面,韩国政府允许韩国技术研究所在研究和管理方面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立法保证研究所资金稳定,并且不附加任何的管理控制、政府审计、政府对研究项目的预先批准或对研究的干预等。这一切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突破,像政府给予资金且免审计在当时的韩国也是前所未有的事,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韩国政府对回归人员除给予持续的资金支持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对回归人员的研究工作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967年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法》,对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给予明确支持。1972年制定《技术开发促进法》,1989年对此法又进行了修订。该法鼓励工业领域进行技术研发,保护公共领域技术研发。通过金融支持和税收刺激,鼓励当地工业界参与技术开发研究,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导致韩国人才回流的重要因素。1980年代以来,韩国在“五五”期间(1982―1986)经济增长率为10.1%,“六五”期间(1987―1991)经济增长率为 9.98%;“七五”期间(1992―1996)计划经济增长率为7.5%。通过上述五年计划的实施,韩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韩国国民生产总值1981年为668亿美元,1986年上升为1027亿美元,1991年又提高到2871亿美元,是1981年的2.76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1年为1734美元,到1986年达到2503美元,到1991年提高到6518美元,是1981年的3.76倍。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人才回归关系来看,当人均GNP在1500美元以下时,人才回归率只在6%左右,即每年回归几十人。而人均 GNP在1500―2000美元时,人才回归开始增长。人均GNP在4000美元以上时,人才回归大幅度增长,每年2000―3000人。人均GNP在6000美元以上时,回归人才达5000名以上。
1990年代,韩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更为明显,第一产业降为7.6%,第二产业为27.7%,第三产业为64.7%。农业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从1962年占57%下降到1992年的14%,到1992年底,韩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能力已大幅度提高。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由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引起的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是韩国人才回归增长的基本动因。
科技因素。科技则是人才回流的载体。根据国内人才情况,不断调整人才回归的政策目标。人才回归的目标就是利用海外韩国高层次人才作为国际技术转移的载体,提高本地科学技术水平,政府为他们回国工作提供中介服务。1960年代,韩国处于技术引进阶段,人才回归政策的重点是改变韩国落后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工业生产技术。1980年代后,韩国处于技术创新阶段,人才回归的重点是先进的高技术早转移快消化,以改变国内较弱的技术研发能力,加速科学技术发展。1991年韩国决定实施一项“G―7”的高科技研究与开发计划,旨在21世纪初使韩国跻身于世界先进科技强国之列。确定14项技术作为这一工程的主攻目标。
人才回归工作最初都由韩国科学技术部管理,1980年代后,人才回归的具体工作由新成立的韩国科学工程基金会运作管理。目前韩国有三种人才回归方式:长期回归、短期回归、国外学者邀请(引进)项目。
建立国际高层次人才网络。从1960年代末开始的韩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从国外系统的回归,为韩国提供了科学技术界有关权威的信息。以此信息为基础,韩国教育部在1970年代初就在美国和欧洲组织了韩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专业协会,1980年代又在日本和加拿大成立了类似的协会,1980年代末又把这些协会延伸到了中国和俄罗斯。1990年韩国与苏联建交后,就把引进苏联尖端技术和人才作为一个重要目标。1991年,韩苏签定科技协定,规定在今后3年内同苏联进行48项尖端技术的共同研究,还将邀请200―400名苏联高级科技人员参与韩国“G―7”工程,邀请20名苏联科技人员到韩国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承诺将继续执行这一科技合作协定。韩国在加大同俄罗斯科技合作的同时,制定了引进俄罗斯专家的中长期计划。仅1992年就有92名俄罗斯各类高级专家到韩国工作。
韩国政府不仅对这些组织的成立给予资助,同时以多种方式继续给这些组织支持,比如每年组织当地韩裔会员研讨会等。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这些协会在德国和美国还购买了办公楼。1990年代韩国政府又建立了海外人员数据库,这些个人小资料对韩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公立和私立)开放,当需要时,使他们的专长发挥最大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