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杂谈】从一则留言说企业诚信

从一则留言说企业诚信

                                         文/寒香如梅



    下面是在一个博客里看到的留言:

    “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 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
    日本人说:一天一杯牛奶振兴一个民族, 中国人说:一天一杯牛奶震惊一个民族。
    伊利气愤地说:三鹿啊三鹿,你他妈的加就加了,就不能少加点吗?
    蒙牛愤怒地说:大家都是牛奶里加三聚氰胺,可你三鹿啊,什么玩意?你姥姥的够狠,三聚氰胺里加牛奶!
    三鹿委屈地说:也不能全怪我,是漏斗坏了,没有控制住量。
    光明无奈地说:你他妈的这么一整,我们都露馅了……”



    “奶粉”事件的发生,不亚于又一次“8级汶川地震”向我们袭来,六千余名患病婴幼儿在结石的病痛中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六千多个母亲的心灵在孩子们天真的笑容里遭遇又一场“雪灾”。

    衣、食、住、行乃人生之四大生存物件。记得曾有一则奶品电视广告上,一只奶牛出现在居室内,带出一段饮用天然牛奶的广告词。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提高生命质量也摆上了家庭最高议事日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使科学技术从不同的角度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空间,大篷果蔬、人工菌等应运而生,化肥代替了农家肥,随之而来的是绿色食品从我们的餐桌上永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分门别类、层出不穷的食物添加剂和化学催长剂。

    如果不发生“奶粉”事件,可能全中国95%的人一辈子也不会知道三聚氰胺为何许物也,它的作用居然可以在食物检测中会误把三氯氰胺当成蛋白质,从而“提高”食品的蛋白质含量。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难道不是又给中国民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化学课吗?

    “奶粉”事件暴露了我国大部份企业的信誉缺失,必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引发一场企业信誉争夺战。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诚信经营和良好的商业道德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尤其是随着国际环保意识的增强,追求知名品牌、绿色食品和免检产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生活的标志,在欧美许多国家专门经营绿色产品商店的销售增长率已经超过传统商店。有专家预言: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企业欲赢得未来市场、赢得顾客的信任和政府的支持,就必须实施绿色经营战略。

    在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把握企业发展的命脉是企业家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商品交易是货币交易,同时也是诚信交易。在商品经济大潮下,企业一旦忽视了诚信,不讲诚信,乍一看最初受害的是民众、获利的是企业,可在时间这个“显微镜”下,最终受害的还是企业本身。正如经济学家厉以宁所指出的:“在市场经济中,骗了所有人的后果是被所有人骗了,没有赢家可言。”企业要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就必须从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始,树立的良好的企业信誉。

    但愿在未来的生活中,诚信不再与我们擦肩而过。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悲伤过程——《爱是一种选择》

悲伤的过程包括五步:震惊与否认、愤怒、沮丧、讨价还价与异想天开、伤心接受以及饶恕。

    第一步在于找出自己的防御机制,就是找出自己的那层深深的保护壳。防御机制的最先形成是用来对抗家庭成员的,一个小孩,面对父母的大声咆哮,除了处于震惊之外,是很难做出什么反应的,而过多的咆哮就造就了一层深深的保护壳,保护壳最大的伤害在于到了成年依然无法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个就是所谓的作茧自缚吧。

    第二步就是发泄自己的愤怒。很多正规的心理咨询室都配备一个发泄室,里面有各种发泄的道具,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那里体验愤怒这种情感。一个拖累症患者是经常把自己的愤怒压抑起来的,不是他们不想表达,而是一个小孩在表达的时候受到强大的父母的压制,这个就是自我极与父母极的对抗中产生了失衡,长久就容易学会压抑愤怒。消除愤怒的建设性方法在于如何正确的使受伤自我价值感恢复平衡,可惜《怒气与攻击》里面提到的方法只是空洞的教条——提高文化教养,并没有很好的实施措施。不过都提到了一个处理愤怒的前提条件,就是承认愤怒的存在。可是拖累症患者容易做的就是否认,这个源于自制的罪恶感,因为小孩子在没能力承担责任的时候却要承担起成人给他们制造的责任,能做到的方式就是学会否认现实,父母的做法都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并不是为了使他们学会自律。

    第三步是人经历痛苦之后的一个阶段,无论我们多么坚强,面对许多无法阻抗的东西,惟有在沮丧中才能得到平衡,时间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有这么一个过程。

   第四步就是尊重现实,可以做的是用真相来进行干预。人都有倾向于做利己的归因,但那是基于现实的基础上的,而拖累症患者往往就是漠视现实,归因很多属于讨价还价和异想天开。

   第五步是学会用心思考,取代的是理性逻辑。拖累症的人都是客观、严谨、理性的,这个用在学习和工作上是没有错的,可是他们将其运用到了生活中,属于滥用了。由于童年的不幸,所以常常被教导生活要理性,忽视了心灵的作用。逻辑一词源于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的发展,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形成一股风气。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做的决定只有20%是来源于外在的可以意识到的理性逻辑,80%是心灵的作用。一个遭受过性侵犯的拖累症患者用理性逻辑的话,是无法饶恕别人的,因为侵犯她的人是存在自知力的。

    这让我联想到了唐蕾,从理性逻辑来看,她的行为确实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她属于明知故犯,可是从心理的角度来看,这一切又是那么的正常。不过要做到接受确实是很难的,理解是咨询师常用的一个字眼,只是为了表达中性观点,不代表接受与不接受,所以我理解她的行为,却难以接受,这个是因为夹有个人情感在里面,已经超越了咨询关系。

   然而面对这种问题,又该如何去把握呢?就如咨询日记2提到的案例,如果只是让他运用理性逻辑来作出决定,很明显那是很难的,因为他还是一个中学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从他的内心入手,分析他的内心世界,明白自己的需要与想要的关系,从而自己作出决定——所以我们更注重的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或许这就是人本的哲学吧。贾晓明说过,或许感情的产生是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产生了,所以这个时候理性逻辑是不起作用的。

   重新看这一个步骤,又明白了许多,但也是因为看了相关的书籍并经历了不少,这个就是成长的代价。昨天看到一个人问一个哲学家人为什么活者,他说:“我也不知道,所以我在寻找答案。”这或许可以解决“老是问自己在追求什么”的问题了,就是在追求自己为什么要活者的答案。而之前之所以进入误区,在于老是觉得目标应该具体可以量化,比如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商人等等。看过《缺陷与完美》的寓言,都知道人生就是一个追求的过程,可是要真正的理解领悟,还需要通过自身的运用才能掌握。所以以后不再为如何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烦恼了,哈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