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17850
- 精华
- 51
- 积分
- 42319
- 智慧
- 20273
- V 币
- 98161
- 贡献
- 0
- 金豆
- 59709
- MV号码
- 2716677
- 注册时间
- 2008-8-7
- 最后登录
- 2011-7-30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12:37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的一小步 社会的一大步
在《文明是一种力量》一文中,我从随地吐痰、擤鼻涕,随手丢垃圾纸屑,不常使用「请」、「对不起」、「谢谢」文明礼貌用语三个方面谈及了我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本期,我将就公共场合吸烟,聚餐不使用公筷,忽视穿着礼仪三个方面继续谈谈文明礼貌的问题。
公共场合吸烟
初到大陆时,在公共场合我经常有置身于烟雾缭绕之中的感觉。面对无视他人存在而尽情喷云吐雾的吸烟者,不吸烟的人唯一能做的是闪躲,实在躲不开就只能被迫吸进可怕的二手烟。公车上、餐厅里、马路边,每个不吸烟的人都不止一次地遭受过二手烟的困扰。其实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据有关资料显示,由吸烟导致的致命性疾病仅癌症一类就有口腔癌、食道癌、喉癌、肺癌、胰腺癌、胆囊癌和子宫内膜癌等等,许多研究还证实,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吸烟危害大,而被动吸烟(二手烟)的危害就更大。如果在电脑上的搜索网页中敲出「二手烟的危害」几个字,会出现成千上万条令人触目惊心的信息:二手烟雾中含有几百种已知的有毒或者致癌物质,包括甲醛、苯、氯乙烯、砷、氨和氢氰酸等;二手烟雾已被国际癌症研究署确定为人类A类致癌物质;二手烟雾会增加血液粘稠度,伤害血管内膜,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增加心脏病发作的危险;二手烟会使中风的机率大大增加;一些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的机率比常人多出6倍……
说吸烟者是慢性自杀并不为过,给身体的伤害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但是二手烟的受害者却是非常无辜的,他们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毫无选择地吸入从别人口中吐出的烟雾。随着人们对「吸烟有害健康」的感知和大陆政府控烟宣传力度的加大,在大城市中,「公共场合禁止吸烟」成为大家的共识,在有不吸烟的人在场的情况下,很多具有公德心的吸烟者都会自觉做到不吸烟,但同时,不顾他人感受大过烟瘾的也大有人在,于是经常会出现一个画面——一桌人在餐厅的包间里用餐后,在座的男生互相敬烟,五六根烟同时点起,所有人都被烟雾笼罩。每到这种时候,在座的不吸烟的人都处境「艰难」,让吸烟者掐灭香烟似乎不可能,人家正在兴头上,离开房间显得不礼貌,忍受烟雾又有害健康,这种场合给很多人造成了困扰。
台湾早期吸烟问题也很严重,在公共场合经常可以看到吸烟的人。后来透过几个有影响力的基金会的大力宣导以及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烟害防治法」的出台、香烟广告的禁播、反烟教育的引导、戒烟的宣传等),台湾的“烟害”在很大程度上被减弱了。现在,台湾吸烟的人越来越少,不会吸烟的年轻人不学吸烟,会吸烟的年长者开始戒烟,保持着吸烟习惯的人身处公共场所时会自觉到专设的吸烟区里吸烟(公共场所大多设有吸烟区),为了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每个人都付出了自己的心力。
我不久前曾到大陆的一个省会城市旅游,一天中午在一家颇有名气的酒店吃饭。与我邻桌的几位男士都是「烟民」人手一支香烟,我实在忍受不了烟雾之苦,就向服务员询问有没有无烟区域,服务员告诉我当地几乎所有的饭店都没有开设无烟区,这与我在上海餐厅用餐的经历大为不同。在上海一家酒店的餐厅里,一拨拨客人进门后,服务员就主动询问其中的男士是否吸烟,如果吸烟就可以到专用的吸烟区域就餐。据我所知,在北京、上海的一些餐厅里,吸烟分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经营者认可,但在其他城市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大陆很大,人口很多,吸烟的人口也很多,倡导全民戒烟或许是不现实的,但实现公共场合的完全禁烟却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这体现出一个城市和地区文明进步的程度。目前大陆大城市的公共场所都是禁烟的,高档的餐厅、会馆也都设有吸烟区和无烟区,北京出租车内自今年十月起也已全面禁烟,这一切证明了大家正在为营造一个无烟的环境而努力着。但以我上面谈到的体会来讲,公共场合禁烟、吸烟区或无烟区在各个餐厅和娱乐场所的设立,尚需在大陆各个城市普及,因为不是只有发达的城市才代表中国的形象,大陆的所有省份和地区都会成为中国对外展示的缩影,需要被同等的重视和对待。
聚餐不使用公筷
中餐种类繁多,色香味美,凡是到中国品尝过正宗中国菜的外国人无不对中国美食竖起大拇指。外国人对中国菜肴赞赏有加,但对中餐的吃法却不敢恭维。有一次我在北京出席一个宴会,参加者中也包括外国人,一位我认识的外国朋友在宴会结束后与我小叙,他不经意地说了一句:「中国菜真好吃,就是大家都夹一个盘子里的菜太不卫生了。」对于外国人不习惯中国式的用餐方式我一点都不感到奇怪,西方人吃饭一般都是分餐制,而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沿用团聚式的用餐方式,大家在一起共吃一锅饭、共品一盘菜,觥筹交错之中感情自然热络了很多,但有多少人会想到,我们在享受美食、感受气氛的同时,也将别人的口水和潜在的细菌一并吃进了肚里。尤其在吃火锅的时候,很多双筷子全都伸进一个锅里涮来涮去,细想一下,这样一顿火锅吃下来,我们将会吃进多少别人的口水,这里面又潜藏着多少细菌!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十个人聚餐前,先让一个人用含稀有的非致病大肠杆菌的水漱口,然后这十个人都用自己的筷子进餐,饭后对每个人的唾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发现所有人的唾液中都含有那种稀有的大肠杆菌。这说明,同盘共餐确实是一个传播细菌的重要途径。所以从饮食卫生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的聚餐明显不如外国的分餐,然而由于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饮食习惯使然,分餐制难以在中国人居住的地区推行。因此,推广使用公筷就成为既能适应中式就餐习俗,又可防止疾病传播、保证饮食安全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做法。
使用公筷用餐的好处不少,对自己有益,对别人负责,更体现出一种用餐的文明。但遗憾的是,目前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还难觅公筷的踪影,有的人不习惯,有的人不愿意,有的人想不到,于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不得不和一大桌子人同盘进餐,尽管明知这样会吃进很多人的口水;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不得不将聚餐后剩下的饭菜留在餐桌上,任其被丢进垃圾桶,尽管我们是听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诲长大;很多时候,外国人来到中国后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地用中国人的方式吃中餐,尽管他很可能对这种吃法感到不习惯甚至排斥。
其实聚餐使用公筷并不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只是在餐桌上多放几双筷子而已。每个人先用公筷把菜夹进自己盘里,然后再用自己的筷子进餐,既卫生也不费力,对人对己都好。推广使用公筷,让人们养成使用公筷的习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认可和努力。此外,大陆政府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利用媒体和多种宣传途径,向社会成员说明不使用公筷的危害;将餐饮企业放置公筷定为「规定动作」并进行抽查;适当开展一些奖励活动等等。
忽视穿着礼仪
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大陆,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注重穿着的美观,但忽视穿着礼仪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男生夏天打赤膊、把长裤挽到膝盖以上当短裤穿、把上衣卷到肚子以上露出肚皮、女生穿睡衣出门等等,这些都是很不雅观、很不礼貌的行为。在此我想特别谈谈女生穿睡衣出门的问题。
在台湾,没有人会穿着睡衣上街,因为在大家看来,睡衣是穿着睡觉的,出门时换上在外面穿的衣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如果路上碰到一个穿着睡衣的人,才会让人惊呼「不可思议」。在北京这样的城市,穿着睡衣走在马路上的人倒不多见,偶尔有之也是极个别的情况,但穿着睡衣在家门口附近散步、乘凉、活动的人却不在少数。这些人没有意识到无论睡衣的质地多优良,款式多好看,也不能穿到外面去,那样既不文明也不健康。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女生穿着睡衣在我居住的小区里散步,她家也就在附近。看到她悠闲自得的来回溜达,我走过去提醒她睡衣最好不要穿出来。她愣了一下,然后说:「没有关系啊,我洗过澡了,一会儿就回去睡觉了。」面对她的不以为意,我没有一味强调穿睡衣出门是很不文明的行为,因为太过直接的劝诫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一时间欣然接受。我从健康的角度告诉她,通常,我们在外奔走一天,外衣上会附着很多细菌,所以回家后我们要洗脸、洗澡、换睡衣,这样就把细菌隔离了。但如果穿着睡衣这种贴身的衣服外出,就会把粘在睡衣上的细菌带到家里、带到床上,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埋下长期的隐患。她听了恍然大悟,一边说「我怎么没想到呢,谢谢您的提醒」,一边朝着家的方向走去,我想她回家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换上一套干净的睡衣,然后才上床睡觉,而且今后也不大可能穿着睡衣出来散步了。
曾经看到网上的一篇报道,说上海有超过一成六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或家人「经常穿睡衣上街」,另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称「有时会穿睡衣外出」。面对这个让人「震惊」的调查结果,我起初感到困惑不解,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人穿睡衣上街?后来才知道这是上海人过去住弄堂养成的习惯,后来搬进高楼大厦,有些人还是难以戒除这个陋习。现在专家学者以及有关部门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也对上海市民发起了倡议,倡导人们规范着装礼仪、推进文明进程、维护城市形象。的确,什么场合选择什么服装不仅是穿着品位的体现,更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彰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