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17850
- 精华
- 51
- 积分
- 42319
- 智慧
- 20273
- V 币
- 98161
- 贡献
- 0
- 金豆
- 59709
- MV号码
- 2716677
- 注册时间
- 2008-8-7
- 最后登录
- 2011-7-30
|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2:57
| 只看该作者
股市赚钱你做主:供求决定股指涨跌
股市赚钱你做主:供求决定股指涨跌
长期以来,投资者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经常是卖了股票就涨,买了股票就跌”。实际上,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对大盘的趋势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而这一点是相当致命的。
通常情况下,投资者出现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一个下跌趋势中买进了股票,而投资者赚不了大钱的原因则是,其在一个上涨的趋势中过早卖出了股票。因此,对投资者而言,一个理性的做法是,在进行股票操作之前,一定要对当前大盘的趋势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那么,我们又将如何来判断大盘的趋势呢?对于这一问题,基本面分析派和技术分析派一直存在比较激烈的争议。前者认为,市场趋势的上升与下降是和一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当一国经济处于良性发展阶段时,股市就是牛市,市场趋势就是向上的。反之,当一国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出现衰退时,股市就是熊市,市场趋势就是向下的。
而后者则认为,市场有其自身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是市场中所有参与方综合博弈的结果。一旦趋势形成,其不会因为宏观经济的健康与否而产生改变。虽然有时政策性的因素会影响市场的短期走势,但其改变不了市场已经形成的原有趋势。
对于上述两种观点,至今没有任何一方能够说服对方,而我则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这是因为如果一国经济与股市的关系是简单正相关的话,那么股市的趋势完全可以通过对宏观经济的把握而进行预测,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市场走势往往是很难靠某一单项指标简单预测的。当然,技术分析方法也不是完美无缺,但至少其可以为投资者判断市场趋势提供很多量化的指标。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长期以来,投资者都有意无意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理念,即“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当一个国家经济处在健康发展状态时,股市一般是牛市;相反,如果一国经济发展缓慢或陷入衰退,那股市就是熊市。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想在回答这一问题前,我们有必要先梳理一下这句话的逻辑。如果股市是宏观经济晴雨表的话,那么应该是宏观经济向好,股市就会上涨;相反,宏观经济衰退或者转淡,股市就会下跌。但事实却不总是这样,宏观经济有时甚至与股市的走势背道而驰。
结论有些吃惊吧!怎么会是这样?会不会是我搞错了?要说明这一点,我们眼前就有现成的例子。2008年9月始自雷曼破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股市阴云密布。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研究机构也大幅调低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的目标,悲观的舆论更是占据着2009年初世界主要媒体的显要位置。而事实却是自2009年3月起,道琼斯工业指数从6469点一路上升,截至当年12月底,已经突破万点大关,累计涨幅超过60%。在实体经济并未出现实质性好转,失业率仍在一路攀升的情况下,股市却有如此强劲的表现,与其说是反映美国经济的现状,还不如说是反映人们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心。
类似的情况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也发生过,1940—1944年,美国经济扩张了125%,但华尔街股市却没有反应。1942年标准普尔平均指数报收867点,比1939年的1206点还下跌了28%。即使到了战后的1949年12月31日,道琼斯指数也仅仅达到200点,只是1940年点位的两倍。([美]约翰-S戈登,《伟大的博弈》)尽管在同一时间里,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增长到原先的3倍,上市公司利润的增长更是远超过这一数字。如此看来,有时候就算实体经济繁荣昌盛,股市也未必就是“涨声一片”。
20世纪德国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兰尼把上述现象总结了一个公式:货币+心理=发展趋势。意思是单靠货币,股市不会起变化,此外还要加上大众的心理因素。如果大众的心理是负的,即市场中没有人愿意买股票,此时即使市场中货币充足,股市也不会涨。只有在货币和大众心理层面都呈现正面时,股市才会上涨。而当两个因素都是负面时,股指就会下跌。
美国的情况如此,中国的股市也不例外。众所周知,2001—2005年间,中国的GDP以年均9%以上的增速发展,实体经济可以说是相当健康而平稳。而股市呢,我们都知道那是一轮惨淡的熊市,上证综指从2001年初的2077点一直下跌到2005年底的1161点,深圳综指也由636点跌到278点,跌幅分别高达4410%和5629%。宏观经济的向好,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牛市。而直到2006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中国才迎来了一轮姗姗来迟的大牛市。
而2009年的股市则从另一个层面提供了证据,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后,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主流的金融机构都在2009年初对中国股市做出了相当谨慎的判断,这在10家主流券商年初对上证综指的预测中可以找到答案。
而我们都知道:截至2009年7月底,沪综指已经站在3400点的上方。尽管随后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震荡,但还是在年底顽强站在3200点的上方。相比2008年10月1664点的低点,股指已接近翻番。在中国宏观经济遭遇史上最严峻挑战,誓死“保八”的时候,在国家外贸进出口形势持续疲软的时候,中国股市却走出了一波精彩的牛市行情。股市再次和人们开了个大玩笑。
关于股市与一国经济之间的关系,安德烈-科斯托兰尼还有过一个精彩的描述:“有一个男子带着狗在街上散步,像所有的狗一样,这条狗先跑到主人前面,再回到主人身边。接着,又跑到前面,看到自己跑得太远,就又再折回来。整个过程,狗就这样反反复复。最后,狗和主人同时抵达终点。男子悠闲地走了一公里,而狗却跑来跑去,走了四公里。”“男子”就是一国的经济,而“狗”就是股市。虽然从长远看,一国经济和股市的发展方向相同,但在这一过程中,却有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内选择完全相反的方向。
供求决定股指涨跌
每天,投资者都可以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看到大量的证券分析人士在费尽心思地解释当天股指的变化,然而影响指数上涨或下跌的因素却难以胜数。实际上,对广大投资者来说,这些评论通常很少是有用的。
虽然专家可以通过各种评论,来寻找合乎逻辑的影响股市的因素,但股市却有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和其他商品的逻辑并无实质性区别,那就是股市的供求关系。即股市中的资金超过股票的供给时,供不应求,指数就会上涨;相反,当股市中股票的供给超过资金时,供过于求,指数下跌。
当然,从某种程度来讲,投资者购买股票意愿和能力的大小对股市涨跌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投资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股票,通常股市就会上涨。之所以愿意购买股票,是因为投资者对金融和经济形势持有乐观的看法;之所以能够购买股票,是因为投资者口袋里有足够的资金。这就是股市上涨的全部秘密,即使此时经济呈现不利的态势都适用。
实际上,2009年的牛市行情从经济原理上并不难解释。中国年初的4万亿投资给市场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供给,而在实体经济未出现根本好转的情况下,虽然银行利率很低,但由于企业主看不到需求,因此减缓了投资;至于消费者,因为害怕失业,也尽量减少支出而增加储蓄。于是这4万亿资金中的相当一部分并没有立即用于实体投资和消费,而是流入股市以及楼市。如此大量的资金涌进股市,去争抢有限的1600多只股票(2009年上半年,新股发行处于暂停状态),自然供不应求,股指不涨才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