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为啥民意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以为然?

针对“关于就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人民网策划了一个调查:“教育规划纲要意见征集启动,您怎么看?”,这个调查截止到目前共有38737人参与,调查共有四个选项:1. 有利于实现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1586),得票率:4.1%2. 必须广泛征求各界群众意见,让人民满意; (11975),得票率:31.2%3. 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事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24113),得票率:62.8%4. 其它,我要建言 (699),得票率:1.8%。如果把其它的建言打开看一看,一共有84个跟帖,这些发言所说的问题基本都是由原教育的具体事情,并没有对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任何质疑。

这个调查很值得深思,第一项:“有利于实现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得票率只有4.1%,是不是公众对这个战略不以为然?笔者人为实际情况恰好相反。

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十三大的政治报告:“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十四大政治报告中又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根据这个报告精神,在1993年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这个纲要中提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因此公民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几乎是祥能耳熟,家喻户晓。因此这个调查的结果反映的并不是对这个方针的质疑,而是公众对教育发展不是很满意。“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事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得票率高居榜首正是说明这个问题,而这次国家又要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众对纲领性的问题并不怀疑,只是期盼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得票位居第二的“必须广泛征求各界群众意见,让人民满意”,还是建议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尽早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这个调查的第四项的网友根铁建言中也已经补充得很具体。

这说说明公众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并不是怀疑这个战略。因为从1993年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后,从立法方面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而且19991月国务院还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十几年中国教育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中国基本已经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特别是西部“两基”全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在“十五”计划期间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成就也是显著的。

《人民日报》19日与人民网联合启动意见征集中刊登:《公众对教育有八大期盼》,这些期盼归纳为:

1.期盼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2.期盼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

3.期盼教育别再乱收费。

4.期盼改革高考制度,期盼有一天,高考不再是“独木桥”。

5.期盼切实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6.期盼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

7.期盼别让教学改革变了味。

8.期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

这些期盼正是网友们要解决事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也是网友建言中提出的问题。社会对教育的关注是一个好事情,说明我们国家已经走出温饱,国民普遍重视教育是一个必然,这个转变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教育投入,实现受教育机会公平,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解决教育与社会就业的许多问题上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

应当关注的是在实施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能把只是写进领导的报告,遇到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矛盾,如果不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地方经济GDP增长的目标,就必然会忽视教育兴国战略中的具体问题。

“磨刀不误砍材工”这是中国的谚语,在发展中教育科学的发展只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忽视教育与科学进步,即便获得高增长的GDP,但是经济运行的质量,以及经济中自主产权的比例就不会太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就能处理好教育与科学技术的投入问题,并把教育与科学技术的优先投入转变为巨大的生产力,那么群众所期盼的教育问题都能尽快得到解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