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朝鲜战争时彭德怀到底有没有打过金日成耳光?(2)

第五次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两个阶段,志愿军及人民军处于攻势地位,不存在“北朝鲜军队撤退”问题,故略过不提。志愿军及人民军的撤退,从第三阶段开始。因第二阶段进攻已耗尽志愿军和人民军的粮、弹、体力,1951年5月20日24时,前线指挥员宋时轮、王近山、陶勇联名致电彭德怀、邓华、朴一禹等中朝联合司令部首长,提议:“据当面情况,美军已东调,伪军溃散后缩,特别是我部队粮食将尽,个别单位已开始饿饭。因此,我们认为,如整个战线不继续发动大攻势,而只东边一隅作战,再歼敌一部有生力量,我们亦必须付相当代价,但不能搅出一个大结局,则不如就此收兵,调整部署,进行整理,准备以后再斗。”彭德怀同意此种分析。21日下午4时,彭致电毛泽东,汇报战场情况并分析认为:“我军继续前进,不易消灭敌人,徒增困难,不如后撤,使主力整补,以逸待劳,寻机歼敌。”毛泽东于22日复电表示赞同。在毛泽东复电的前一天,中朝联合司令部已决定停止进攻,“决将各兵团主力转移至渭川里、朔宁、文惠里、山阳里、杨口、元通里之线及其以北”,同时指示志愿军各兵团“留一个师至一个军的兵力,从现在位置起,采取机动防御,节节阻击杀伤消耗敌人,争取时间”——也就是说,当第二阶段进攻结束,中朝联军集体后撤,是中朝联合司令部的共同决策,人民军在第三阶段初期的集体后撤,并非金日成“不顾全局”的命令所致。   按当日的部署,人民军的具体撤退计划是:“第1军团主力转移至开城地区休整,留一部于汶山、坡州里以南阻敌。……人民军前线指挥部所属部队主力转移至麟蹄、杨口、襄阳之线及以北地区休整,以1-2个师在于论里、县里、西林里线及以南采取机动防御,阻击敌人。……(人民军)第5军团以1个师于于论里南北地区,节节阻击敌至昭阳江一线;第2军团以1个师于县里南北地区节节阻击敌至加里峰、寒石山一线;以第3军团以1个师于西林里南北地区节节抗击至5月底,保证第2、第5军团主力转移。”23日晚,志愿军和人民军主力开始按计划向北撤退,掩护部队亦开往预定防御阵地,但部署调整尚未完成,联合国军利用其机动力优势组织的反扑已至。如《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所言:   “志愿军和人民军对‘联合国军’的反扑虽有估计,并作出了迎击敌军反扑的部署,但是,由于对‘联合国军’有计划地实施如此大规模和如此形式的反扑估计不足,以致转移的计划不够周密。特别是担任掩护的部队,有的需要两天行程,作横向运动方能进入防御地区;有的需要在26日方能交接防务,承担预定掩护任务;有的掩护部队虽然进入了防御地区,但尚未形成防线,尤其是没有很好地控制要点和公路。当‘联合国军’实施反扑时,志愿军和人民军主力刚刚开始或正准备北移,防线出现多处空隙,致使美军‘特遣队’得以乘隙而入。志愿军和人民军停止进攻,主力向后转移,本来是胜利回师的主动行动,却由于对‘联合国军’反扑估计不足,部署不周,导致了转移初期十分被动的局面。”——换言之,早在“战局形势逆转”之前,志愿军已经拟定了“胜利撤退”方案,其突然陷入困境,是自身准备不足,及联合国军以高机动力迅猛反扑的结果,而非金日成擅自撤退人民军所致。  
  当然,在联合国军反扑的过程中,人民军也确曾给志愿军造成过麻烦,人民军第一军团阵地被南朝鲜第一师突破后,“人民军部队于23日晚撤至临津江以北的汶山至高浪浦里一线。志愿军第65军的右翼因此暴露。”但应该注意的是,人民军第一军团,第五次战役时,归属志愿军第19兵团指挥;人民军前线指挥部直接指挥的部队只有人民军第二、第三、第五军团,这三个军团全部在东线作战,而据战史记载,“在东线,美第10军指挥的南朝鲜第7师、美第3师和南朝鲜第3、第1军团部队仍在整顿队势,巩固防线,没有大的进攻动作。志愿军第9兵团主力和人民军前线指挥部所属部队按计划向北转移。”——这也就是说,朝方直接指挥的三支部队,并没有发生擅自撤退给志愿军造成巨大损失的问题。另外,还有一点应该指出:这三支人民军部队,在第五次战役期间的最高指挥官是担任中朝联军副总司令的金雄,而非金日成。假使彭德怀真打了耳光,也应该打金雄,而不是打金日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