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9904
- 精华
- 0
- 积分
- 85283
- 智慧
- 41832
- V 币
- 1214
- 贡献
- 0
- 金豆
- 125496
- MV号码
- 75122
- 注册时间
- 2009-4-6
- 最后登录
- 2014-4-27
|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09:09
| 只看该作者
余炳年的纪实文学作品《壮士葛振林》一书中,对六班狼牙上战斗中的参战人数,则是这样描述的:“(蔡指导员指示:)‘你们6班,带一挺机枪,还有民兵,掩护连队撤退。’‘是!’马宝玉坚定地说,‘指导员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随后,他往后大喊一声,‘六班,集合。’蔡指导员站在六班队前,说:‘记住,不管任务多么艰巨,都要人在阵地在!’这时,总共要留下来的人数是:六班一一12个人;机枪组一一4个人;民兵——20多个人。全部归六班班长马宝玉统一指挥。”虽然余炳年没有交代资料来源,但该书写作过程中曾多次采访葛振林,成书后也曾送葛振林阅览,并获杨成武为书作序,该组数字恐非随意捏造。另外,2005年《源流》杂志曾刊登署名黄功权的文章《探访壮士葛振林》,其中也提到,在狼牙山阻击战中,“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1团7连6班的12 名战士(另有20多名民兵)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的转移,在狼牙山和3500多日军展开了殊死战斗。” 疑问三:走上三面悬崖的绝境,是壮士们有意为之的吗? 1965年8月29日,《人民日报》刊发葛振林的回忆文章《奋战在狼牙山上》。对五壮士最后何以会爬上三面悬崖的山顶,文章解释称: “班长看看已经西下的太阳,便下命令:‘我们的任务完成了,走!’我们刚迈出两步,班长忽然又停住。他望望棋盘坨的顶峰,又望望主力转移的路。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主力转移的那条。走这条路,我们可以很快回到同志们的身边。可是敌人就在身后,我们走到哪里,他们就会跟到哪.里。另一条是通往棋盘坨顶峰的路。顶峰上,四面都是悬崖。班长回过头来望着我们,他虽没有开口,我们也意识到他是征求我们的意见。大家不约而同地指着通往棋盘坨顶峰的那条路坚定地说:‘走!’我们五个人都是一个愿望:那就是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能让敌人发觉我们主力部队。当我们向棋盘坨顶峰攀登时,转过头一看,敌人的大队人马全跟在我们后面。” 按这个说法,选择爬上三面悬崖的山顶,是五壮士们刻意的选择,目的是“不能让敌人发觉我们主力部队”。类似的说法,还出现在据称藏在山中全程目睹了五壮士跳崖经过的农民冉元通的回忆中,据冉元通说,他曾碰见五壮士,劝他们随自己前去隐秘的山洞藏避,但五壮士回答:“不行,我们得去棋盘坨,我们还有重要的任务。”(冉元通:《壮士跳崖目击记》,1985) 但葛振林1957年的回忆文章《狼牙山跳崖记》中,却有关于此事的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班长)他指挥我们打一阵,就扭头往山上看一眼。一直顶了一个多钟头,直到看不见山上的动静了——首长都安全转移到山背后去了,他才下命令:‘我们完成任务了,赶快钻山。’班长在前,我在后,我们一个劲地顺着小道往山里跑。跑了一阵,我们看看把敌人撇远了,才找了个小山头歇下来。班长把胡德林派到正面一个石缝子里放峭,又招呼我绕山走了一转,看了看地形:这地方离主峰棋盘坨不远,是一连串的三个小山包,正面从我们来的地方是一条小山脚,弯弯曲曲地伸开去,背后和两侧是陡陡的山坡,下去就是望不见底的陡立的悬崖。……休息了一个多钟头,已经约摸九点来钟了。忽然胡德林喊起来:‘班长,班长,敌人上来了。’”——按这篇回忆的说法,五壮士并不是刻意跑到一个三面悬崖的山顶上去的,而是认为“完成任务了”之后,为“撇远”敌人,“一个劲地顺着小道往山里跑”,无意中跑到一个“离主峰棋盘坨不远”的三面都是陡坡悬崖的小山头上。 1958年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全国上映,其中五壮士主动把敌人引上棋盘陀的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959年,葛振林接受《大众电影》记者沈通采访时,其说法已经明显和两年前的《狼牙山跳崖记》不同了。葛振林说:“我们五个人边打边撤到棋盘坨上,这里三面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四周各个山头都被敌人占领,陷进了一个‘绝境’里。但是,为了让团部、主力部队和老乡们转移得更远,我们就增加了千百倍的勇气和力量。”——不但补充了爬上“绝境”与“让团部、主力部队和老乡们转移得更远”之间的关联,还将“绝境”的位置从“离主峰棋盘坨不远”的小山头,替换成了棋盘陀,以与电影保持一致——事实上,五壮士的准确跳崖地点,乃小莲花瓣峰上的牛角壶,并非棋盘坨,这一点在90年代已经考据清楚,葛振林1995年的回忆文章《战斗在狼牙山上》,也已经将跳崖地点从棋盘坨改回了牛角壶,该文说道:“我们赶紧往棋盘坨山峰上爬,谁知那儿早已上去了敌人,机枪一个劲儿地朝我们打。我们只好攀上棋盘坨附近的另一个山峰。这个山峰叫牛角壶,异常险要,那凌空而起、伸出来像牛角的悬崖叫人望而生畏。牛角壶三面是悬崖峭壁,我们等于走向了绝路。” 疑问四:跳崖前有没有喊口号? 关于跳崖的具体情形,葛振林刊发在1965年8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回忆文章《奋战在狼牙山上》中写道:“我们班长正了正帽子,拉了拉衣襟,然后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来!’纵身飞向深谷。紧接着,我们一个个高呼着‘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齐往万丈深谷里跳去。” 1985年,葛振林在人民政协报第22期刊文《狼牙山上》,壮士们所喊的口号有了变化:“我们把枪砸了,趁敌人还没有冲上来的时候,五个人高喊着:‘八路军誓死不当俘虏!’一同向悬崖绝壁跳下……”
米尔网 www.miercn.com
但在1957年的回忆文章《狼牙山跳崖记》中,葛振林给出的却是另一幅跳崖前的画面:“班长咬咬牙,一顿枪托子,像要下决心了,忽然发现了手里的枪,他又说:‘人牺牲,枪不能叫敌人得……”这句话没说完,前面石崖后面已经有敌人的钢盔在乱晃了。班长随手把枪往大沟里一甩,真叫人心痛,那支崭新的三八大盖子刷的一声飞到山沟里去了。接着他看了我们一眼,扭身就往一块光崖上跑过去。他一这样做,我心里也明白了,我连忙抡起枪往石头上一摔,没摔烂,也随手甩下沟去。等我抬起头来,只看见班长的白衬衣在崖上一闪——他跳下去了。我只觉得心里像吃多了饭胀得慌似的,闷闷的。撒腿就往崖上跑,跑着,听到后边僻里啪啦响,大概他们几个也在摔家伙。我就近处跑到崖边,一纵身也跳下去。我是第二个跳的。”——如此,非但跳崖之前没有喊过任何口号,也并不存在五人同时跳崖的事实了,五壮士实际上是先后分开跳的。葛振林在接受文献纪录片《八路军》摄制组采访时的说法,与《狼牙山跳崖记》又有不同:“敌人一上来了,就把手榴弹扔了过去,把敌人一炸,调头一看,看不见班长了,班长可能是牺牲了,也搞不清楚了,我们就往这边跳了”——如此,非但跳崖前没有喊口号,连班长究竟是如何牺牲的,“也搞不清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