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我们国家发生两件大事,一是6月29日,天津航空公司某航班遭遇6名歹徒暴力劫机,机组在勇敢的旅客协助下制服歹徒;二是6月19日,一个我们至今都不知其姓名的人,为抢救别人的生命而献身,遗体一直保留着托举的姿势,又被网友们尊为“托举哥”。对英雄事迹的颂扬已经表述得很充分了,而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成就英雄的心理学。心理经管专家、心理说史首创者陈禹安在《我是曹操,我怕谁(上)》中指出:旁观者太多,导致了责任分散。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自己没必要采取行动。这就是“旁观者效应”。而英雄就是要首先打破自己内心深处“旁观者效应”枷锁,勇于行动的人。
早期我们曾看到过许多报导,说某地交通事故,遗撒货物遭人哄抢。我曾经指出,从心理学视角来看,这是典型的“匿名效应”。在一个群体性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一起做一些单独不敢做或不会做的事情。在某些群体化的情境中,人们往往更容易抛弃道德准则的约束,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去做出一些事后令自己也匪夷所思的事情。这种事情其实国外也非常多见,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在第二次海湾尾声,萨达姆被推翻之际,众多过去老实本分的巴格达市民强行闯入博物馆,哄抢文物。而最近我们国家发生两件大事,一是6月29日,天津航空公司某航班遭遇6名歹徒暴力劫机,机组在勇敢的旅客协助下制服歹徒;二是6月19日,一个我们至今都不知其姓名的人,为抢救别人的生命而献身,遗体一直保留着托举的姿势,又被网友们尊为“托举哥”。对英雄事迹的颂扬已经表述得很充分了,而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成就英雄的心理学。而英雄,首先就要打破自己内心深处“旁观者效应”的枷锁。
首先我们要来看看“旁观者效应”这种心理机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964年3月的某一天,一位叫做凯瑟琳•吉诺维西的美国妇女在纽约皇后区被人刺杀。这次刺杀的诡异之处在于,吉诺维西并不是被秘密杀害的。她是在一种公开的状态下被歹徒连续攻击长达35分钟。在其期间,歹徒在大街上追逐、攻击她三次。而不可思议的是,吉诺维西的38名邻居从自家窗户里一直安全地观望了整个过程,但却没有一个人采取救援行动,甚至连根本不会影响自身安全的打报警电话也没有做。
这一事件经《纽约时报》报道后,引发了轩然大波。公众纷纷认为世道沦落,人心冷漠,指责这38个好人无动于衷,眼睁睁看着吉诺维西被刺杀。
心理学家比布•拉汤内和约翰•达雷对此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一种看起来不可能的解释。此前公众的议论焦点毫无例外地强调虽然有38个旁观者,却没有任何人采取行动。但这两位心理学家却认为,之所以没有一个人采取行动,恰恰是因为有太多的旁观者。因为这么多旁观者的存在,导致了责任分散。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自己也就没必要采取行动了。
其次,在我近期出版的《我是曹操,我怕谁(上)》中,有一幕曹操索要皇帝的弓箭射杀猎物,大臣看到射鹿之箭金光闪闪,都以为是汉献帝所射,都高呼“万岁”。此时曹操纵马向前,挡在皇帝之前,****群臣称贺。关羽见曹操竟敢公然以皇帝的名义****群臣的恭贺,不禁大怒,当即要挥舞大刀斩杀曹操,却被刘备急忙拦下。刘备为什么阻止关羽呢?还是这个“旁观者效应”。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只有关羽在场,曹操早已人头落地。但不幸的是,在场的人太多,大家都认为旁人会承担起责任,采取行动,这反而让大家都无动于衷。
这就是“旁观者效应”。旁观者越多,就越可能没人采取行动。
而那个第一个能够冲破旁观者效应而奋身出击,采取行动的人,就是要首先打破自己内心深处“旁观者效应”心理枷锁,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