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碎句与短章4

不失性命之情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视生命价值的学派应是道家。《淮南王书》把这方面的思想概括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庄子也一再强调要“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相反的情形则是“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很显然,在庄子看来,物欲与生命是相敌对的,被物欲控制住的人是与生命的本性背道而驰的,因而是颠倒的人。
    自然赋予人的一切生命欲望皆无罪,禁欲主义最没有道理。我们既然拥有了生命,当然有权享受它。但是,生命欲望和物欲是两回事。一方面,生命本身对于物质资料的需要是有限的,物欲决非生命本身之需,而是社会刺激起来的。另一方面,生命享受的疆域无比宽广,相比之下,物欲的满足就太狭窄了。因此,那些只把生命用来追求物质的人,实际上既怠慢了自己生命的真正需要,也剥夺了自己生命享受的广阔疆域。

                        生命观与人生意义

    最近有一所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让我题词,我写了三句话: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端。
    这三句话,表达了我对生命观与人生意义之关系的看法。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幸福是对生命的享受,对生命种种美好经历的体验,当然要以热爱生命为前提。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内在生命力枯竭,就不会再有什么事情能使他感到幸福了。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亚当•斯密说:同情是道德的根源,由之产生两种基本美德,即正义和仁慈。可见中西大哲皆认为,道德是建立在生命与生命的互相同情之基础上的。同样,道德之沦丧,起于同情心之死灭。
    基督教相信生命来自神,佛教不杀生。其实,不必信某一宗教,面对生命的奇迹,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是最自然而然的事情。泰戈尔说:“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这已经就是信仰了。相反,对生命毫无敬畏之心的人,必与信仰无缘。

                          利己和同情

    西哲认为,利己是人的本能,对之不应作道德的判断,只可因势利导。同时,人还有另一种本能,即同情。同情是以利己的本能为基础的,由之出发,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替别人想,就是同情了。自己觉得不利的事情,也不对别人做,这叫做正义,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觉得有利的事情,也让别人享受到,这叫做仁慈,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这里,利己和同情两者都不可缺。没有利己,对自己的生命麻木,便如同石头,对别人的生命必冷漠。只知利己,不能推己及人,没有同情,便如同禽兽,对别人的生命必冷酷。
    中国儒家也强调同情,但往往否定利己,使得推己及人失去了基础。在这方面,荀子比较正确,认为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区别在求利之道不同,可惜他的见解少被采纳。同时,儒家的推己及人也有毛病,“能近取譬”限于宗法关系,使得仁蜕变为父子关系的孝,进而蜕变为君臣关系的忠。于是,以同情为出发点的儒家伦理竟演化成了血淋淋的三纲,君命臣死,臣不得不死,在专制权力面前,一切生命的价值都等于零。
ヽoo牽ωǒ啲掱ツ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ヽoo牽ωǒ啲掱ツ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不失性命之情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视生命价值的学派应是道家。《淮南王书》把这方面的思想概括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庄子也一再强调要“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相反的情形则是“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很显然,在庄子看来,物欲与生命是相敌对的,被物欲控制住的人是与生命的本性背道而驰的,因而是颠倒的人。
    自然赋予人的一切生命欲望皆无罪,禁欲主义最没有道理。我们既然拥有了生命,当然有权享受它。但是,生命欲望和物欲是两回事。一方面,生命本身对于物质资料的需要是有限的,物欲决非生命本身之需,而是社会刺激起来的。另一方面,生命享受的疆域无比宽广,相比之下,物欲的满足就太狭窄了。因此,那些只把生命用来追求物质的人,实际上既怠慢了自己生命的真正需要,也剥夺了自己生命享受的广阔疆域。
ヽoo牽ωǒ啲掱ツ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ヽoo牽ωǒ啲掱ツ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生命观与人生意义

    最近有一所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让我题词,我写了三句话: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端。
    这三句话,表达了我对生命观与人生意义之关系的看法。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幸福是对生命的享受,对生命种种美好经历的体验,当然要以热爱生命为前提。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内在生命力枯竭,就不会再有什么事情能使他感到幸福了。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亚当•斯密说:同情是道德的根源,由之产生两种基本美德,即正义和仁慈。可见中西大哲皆认为,道德是建立在生命与生命的互相同情之基础上的。同样,道德之沦丧,起于同情心之死灭。
    基督教相信生命来自神,佛教不杀生。其实,不必信某一宗教,面对生命的奇迹,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是最自然而然的事情。泰戈尔说:“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这已经就是信仰了。相反,对生命毫无敬畏之心的人,必与信仰无缘。
ヽoo牽ωǒ啲掱ツ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ヽoo牽ωǒ啲掱ツ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利己和同情

    西哲认为,利己是人的本能,对之不应作道德的判断,只可因势利导。同时,人还有另一种本能,即同情。同情是以利己的本能为基础的,由之出发,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替别人想,就是同情了。自己觉得不利的事情,也不对别人做,这叫做正义,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觉得有利的事情,也让别人享受到,这叫做仁慈,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ヽoo牽ωǒ啲掱ツ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ヽoo牽ωǒ啲掱ツ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在这里,利己和同情两者都不可缺。没有利己,对自己的生命麻木,便如同石头,对别人的生命必冷漠。只知利己,不能推己及人,没有同情,便如同禽兽,对别人的生命必冷酷。
ヽoo牽ωǒ啲掱ツ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ヽoo牽ωǒ啲掱ツ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中国儒家也强调同情,但往往否定利己,使得推己及人失去了基础。在这方面,荀子比较正确,认为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区别在求利之道不同,可惜他的见解少被采纳。同时,儒家的推己及人也有毛病,“能近取譬”限于宗法关系,使得仁蜕变为父子关系的孝,进而蜕变为君臣关系的忠。于是,以同情为出发点的儒家伦理竟演化成了血淋淋的三纲,君命臣死,臣不得不死,在专制权力面前,一切生命的价值都等于零。
ヽoo牽ωǒ啲掱ツ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ヽoo牽ωǒ啲掱ツ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ヽoo牽ωǒ啲掱ツ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ヽoo牽ωǒ啲掱ツ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ヽoo牽ωǒ啲掱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