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127
- 精华
- 0
- 积分
- 308
- 智慧
- 114
- V 币
- 1013
- 贡献
- 0
- 金豆
- 342
- MV号码
- 85555
- 注册时间
- 2008-1-31
- 最后登录
- 2010-8-16
|
椅子
发表于 2008-7-27 23:41
| 只看该作者
天圣铜人的“孙子辈”——第三代针灸铜人就是记者在博物馆里见到的镇馆之宝了。这尊明朝后期铸造的铜人,身长78厘米,重约30公斤,通身呈金铜色。铜人身上共有穴位孔360多个,真可谓是“铜人虽小,百穴俱全”啊。“爷爷辈”天圣铜人早已不见真身,“爸爸级别”的“正统铜人”又被劫至他乡,在同仁堂博物馆里,这第三代针灸铜人不仅仅是作为古老的医学模型而存在,它还是同仁堂制售药品的奇异标志,在逝去的岁月里它曾亲眼目睹了同仁堂中医药产业的兴衰沉浮。
从雍正元年起,同仁堂独办宫廷官药直到1911年
三号展厅靠近门口的展柜中,陈列着几只貌似手镯的铜环和铁环。这些封闭式的铜环和铁环中放有沙粒一类的东西,用手摇动,便可听到悦耳的声音。它们的名字叫“串铃”,是古代一种民间医生“铃医”行医卖药的工具。跟串铃一起陪伴铃医走街串巷的还有药箱,展厅门口的桌子上就摆着两只清代药箱,多半是跟着“铃医”长期风餐露宿的关系,箱盖上面朱红色的油漆已经变成了绛红色。
与同仁堂息息相关的乐氏家族,其祖辈就曾是“铃医”出身。数百年前,乐氏先人常在浙东宁波府一带四处游走,手摇串铃,身背药箱,行医卖药。明朝永乐年间,乐氏祖辈定居北京以后,为适应城市的医药需求,开始掌握中医理论,开阔知识视野,朝正统的中医方向转变。
深受祖上遗训影响,乐氏第四代传人乐显扬自幼聪敏,勤奋好学。年轻时的乐显扬也是铃医,但他刻苦研习中医药经典,医术日渐纯熟,后经人介绍进入清皇宫,当上了太医院的吏目,结束了乐家的铃医生涯。而这并没有结束乐显扬在“济世养生”方面的研究,清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开办同仁堂药室。他给人看病开处方的同时,还制作各种丸、散、膏、丹出售,大大方便了病人。在给药室取名时,儒学修养深厚的乐显扬想起大同社会的标准,便选定了药室名称的第一个字——“同”字。第二个字乐显扬想到了“仁”。“仁者,爱人也。”“济世养生,不就是最大的‘爱’人吗?想到这里,药室就正式定名为“同仁堂”了。乐显扬曾留文记载,“‘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工而雅,需志之。”
展柜上方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红底黑字的同仁堂布制匾。左题头写有清同治八年,结尾注明地址“京师正阳门外路南大栅栏”,金部长告诉记者,这是同治年间,同仁堂在街面上招揽顾客用的招牌。原来,同仁堂最初是在位于西打磨厂的乐家老宅开办起来的,到了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乐显扬的四儿子乐凤鸣为了继续发展家族事业,迁动药室来到大栅栏经营药铺。距离墙上布匾标注的同治八年(1869年),同仁堂已经在大栅栏经营了167个年头,单从这块红色布匾来看,同仁堂依旧风采不减当年,在北京市民中有着极高的口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