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同仁堂藏馆薪火传承说中医

■馆名:同仁堂博物馆  
    ■地点:北京市崇文区东兴隆街52号  
    ■特点:国内首家由企业所建中医药博物馆  
    ■收藏方向:以同仁堂历史为主线的中医药用具、药目和图片
    ■建馆时间:2007年4月9日  
    ■镇馆之宝:同仁堂世代相传的针灸铜人

    私人博物馆是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盛世兴收藏”,时代经济快速发展,使大众收藏渐成气候。而私人藏品的不断累积,催生了私人博物馆的诞生。与此同时,一些公立的有特点的博物馆改建风潮也正趋热。截至目前,本市已经有注册博物馆160多家,荣登全国博物馆数量榜首。  
    据悉,国家已有规定,对“私博”在资金上给予补贴,同时将出台针对“私博”的管理细则。
    我们推出“观摩特色藏馆”系列报道,是为了通过一个个“博物馆始作俑者”的故事,折射出一个经济时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执著。
    企业出资二千万,李莲英旧宅建藏馆  
    三百多平方米的展厅千件中医药文物  
    2001年40集电视连续剧《大宅门》风靡整个中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大谈资。《大宅门》中,大太监李莲英曾在以同仁堂为原型的“百草堂”上有过一段戏。2007年4月9日,在李莲英故居正对面,一座古香古色的同仁堂博物馆向观众敞开了大门。  
    同仁堂博物馆坐落在崇文门新世界购物商厦的西侧。时尚气派的现代购物商圈里突然出现一座古朴的民宅院落,远远看去十分惹眼。走近博物馆,它的院墙皆由仿古青砖青瓦构筑而成,朱红色的漆门虽说不上富丽堂皇,但也十分别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流衬托下,倒是愈加显得风格独特。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部长金永年介绍说,之所以选中这个地方建馆,就是觉得李莲英故居具有比较完好的晚清建筑风貌,恰好也与同仁堂的传统制药风格相契合。  
    2006年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榜上有名,一举成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代表。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也为了传统中医药文化能够在民间广泛流传,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专门出资2000多万元用于博物馆的选址建设和文物搜集,在李莲英旧居,现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部的对面,建成同仁堂博物馆。因此,同仁堂博物馆还是国内第一家由企业出资建设的中医药主题博物馆。从2006年3月起,历时一年多的修建,同仁堂博物馆终于在今年4月9日进入试开馆阶段。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整座博物馆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展陈面积300多平方米。全馆分成7个展厅,5个主题,分别由“历史·溯源”、“商业·文化”、“创业·渊源”、“保护·传承”、“创新·发展”5个部分组成,共陈列展出了1000余件中医药历史文物,其中,许多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均是在国内首次展出。  
    博物馆以传统中医文化为基础,展出从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到晋、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中医药文物,描绘出中医药学从始创到成熟、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把同仁堂的历史文化作为主线,通过同仁堂保存的部分实物和图片文字清晰地再现了同仁堂创业、发展的历史脉络,生动展示了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重质量、讲诚信”的深厚底蕴。
    将铜人涂蜡用针刺,扎得准,水就从孔穴流出  
    第三代针灸铜人成为镇馆之宝  
    铸造于明朝正统年之后的针灸铜人,乃是同仁堂乐氏家族的祖传之物,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比同仁堂的历史还要长出200多年。这尊铜人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罕见,因为它是目前全球仅存的两尊针灸铜人之一,另一尊铜人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是沙皇俄国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从清朝太医院劫掠到俄罗斯的。如此一来,同仁堂的针灸铜人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馆中的镇馆之宝。
    在当世来看,针灸铜人着实珍贵,透过它的发展历程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医科学当中源远流长的针灸文化。据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专家介绍,早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用于针刺训练的木质偶人,可惜由于其材质容易损毁而未见流传。到了宋代,出现了很多不同材质的针灸人体模型。宋天圣年间,官造的青铜针灸人体模型诞生,简称为针灸铜人,后人称之为“天圣铜人”。   
    天圣铜人由时任殿中省尚药奉御的王惟一负责修铸,当时一并铸造了两尊,分别放在医官院和大相国寺。从此,天圣铜人成为中国人修习针灸的圭臬,同时它可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医学标准。  
    专家还提到,宋代的两尊天圣铜人跟真人大小相似,铜人内部安置着可以活动的五脏六腑;表面则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每个小孔还铸有穴位名称。铜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通身共有穴位657个,穴名354个。令今人难以想象的是,先人们已经开始用黄蜡涂满铜人表面,向铜人体内灌满水,然后拿针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先人们常常以此考查医官院学生的成绩。天圣铜人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国第一代针灸铜人。  
    第二代当数明朝的正统铜人。到了明朝正统年间,由于天圣铜人损毁严重,明政府又重新铸造了一尊针灸铜人,史称正统铜人。专家评价,正统铜人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美学价值,还具有极高的针灸学术价值,既体现出我国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水平。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天圣铜人的“孙子辈”——第三代针灸铜人就是记者在博物馆里见到的镇馆之宝了。这尊明朝后期铸造的铜人,身长78厘米,重约30公斤,通身呈金铜色。铜人身上共有穴位孔360多个,真可谓是“铜人虽小,百穴俱全”啊。“爷爷辈”天圣铜人早已不见真身,“爸爸级别”的“正统铜人”又被劫至他乡,在同仁堂博物馆里,这第三代针灸铜人不仅仅是作为古老的医学模型而存在,它还是同仁堂制售药品的奇异标志,在逝去的岁月里它曾亲眼目睹了同仁堂中医药产业的兴衰沉浮。  
    从雍正元年起,同仁堂独办宫廷官药直到1911年  
    三号展厅靠近门口的展柜中,陈列着几只貌似手镯的铜环和铁环。这些封闭式的铜环和铁环中放有沙粒一类的东西,用手摇动,便可听到悦耳的声音。它们的名字叫“串铃”,是古代一种民间医生“铃医”行医卖药的工具。跟串铃一起陪伴铃医走街串巷的还有药箱,展厅门口的桌子上就摆着两只清代药箱,多半是跟着“铃医”长期风餐露宿的关系,箱盖上面朱红色的油漆已经变成了绛红色。
    与同仁堂息息相关的乐氏家族,其祖辈就曾是“铃医”出身。数百年前,乐氏先人常在浙东宁波府一带四处游走,手摇串铃,身背药箱,行医卖药。明朝永乐年间,乐氏祖辈定居北京以后,为适应城市的医药需求,开始掌握中医理论,开阔知识视野,朝正统的中医方向转变。  
    深受祖上遗训影响,乐氏第四代传人乐显扬自幼聪敏,勤奋好学。年轻时的乐显扬也是铃医,但他刻苦研习中医药经典,医术日渐纯熟,后经人介绍进入清皇宫,当上了太医院的吏目,结束了乐家的铃医生涯。而这并没有结束乐显扬在“济世养生”方面的研究,清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开办同仁堂药室。他给人看病开处方的同时,还制作各种丸、散、膏、丹出售,大大方便了病人。在给药室取名时,儒学修养深厚的乐显扬想起大同社会的标准,便选定了药室名称的第一个字——“同”字。第二个字乐显扬想到了“仁”。“仁者,爱人也。”“济世养生,不就是最大的‘爱’人吗?想到这里,药室就正式定名为“同仁堂”了。乐显扬曾留文记载,“‘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工而雅,需志之。”
    展柜上方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红底黑字的同仁堂布制匾。左题头写有清同治八年,结尾注明地址“京师正阳门外路南大栅栏”,金部长告诉记者,这是同治年间,同仁堂在街面上招揽顾客用的招牌。原来,同仁堂最初是在位于西打磨厂的乐家老宅开办起来的,到了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乐显扬的四儿子乐凤鸣为了继续发展家族事业,迁动药室来到大栅栏经营药铺。距离墙上布匾标注的同治八年(1869年),同仁堂已经在大栅栏经营了167个年头,单从这块红色布匾来看,同仁堂依旧风采不减当年,在北京市民中有着极高的口碑。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同仁堂得以在京城里头名声大震,还要归功于它长达188年为清宫供奉御药的经历。从雍正元年(1723年)起,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独办宫廷官药直到1911年。三粒清末制造的紫金锭,便是当年供奉入宫的一味深紫色丸药,历时百年,依然形同初制之貌,没有一点散粒和裂纹。这件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仿制品,既是同仁堂供奉御药的明证,同时也让人们见识到了同仁堂药品的卓越品质。  
    乐家数代人不断修订完善《同仁堂传统配本》  
    在同仁堂博物馆的展厅里,还陈列着多个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药方和药目。墨蓝色的书皮,泛黄的书页,由一根结实的麻线装订成册。然而这麻线串联起来的不只是数以百计的药方,还有那凝聚了乐氏家族几代人的心血。  
    同仁堂迁至大栅栏之时,乐家第五代传人乐凤鸣开始集中精力研究丸散膏丹及各类剂型配方,他不分寒暑,不辞劳苦,历时五年时间,搜集宫廷秘方、民间验方、古方和家庭秘方363种,终于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将其汇集成两册书,一本名为《同仁堂乐氏世代祖传丸散下料配方》,简称《同仁堂传统配本》,以及另一本记载功能主治的《同仁堂虔修诸门应症丸散膏丹总目》,简称《同仁堂药目》。这两本凝聚着乐凤鸣毕生精力的药书如今就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据金永年部长介绍,《同仁堂传统配本》在国内还是首次展出,在历史上这本书由同仁堂乐氏家族所掌握,对外人是严格保密的。  
    在四号展厅的两个展柜里,还有几本同样名为《同仁堂传统配本》的线装书,但细细一看,版式与乐凤鸣的略有不同,原来这是乐家第七代乐以中、第十代乐平泉的修订版本。乐以中修订版里的成药配方由原来的363种增加到449种,而到了乐平泉修订版,成药配方更是增加到了495种。难怪这些《同仁堂传统配本》要比先前的版本看起来厚重呢。同仁堂乐氏家族的子孙们,世世代代都为《同仁堂传统配本》的修订与完善做出了不懈努力,他们不满足于祖辈留下的现成的东西,而是在经营中细心地寻找百姓的需求,以便依据他们的需求为传统配本不断做出补充。  
    这里还有一段乌鸡白凤丸的故事。同仁堂的乌鸡白凤丸是乐家第九代传人乐百龄专为妇人研制的一个药方。乐百龄生活的年代,同仁堂已典给外姓人经营,乐百龄只是铺东,但他仍在心中牵挂着同仁堂,牵挂着同仁堂的药。乐百龄有几次在药铺,都遇到有人来买治疗妇科气血两亏的药,细心的他开始注意搜集妇科方面的方子。一年冬天,乐百龄从同仁堂回到家中,翻看明朝的《寿世保元》一书。当他看到妇人科等不同章节都记有白凤丸的处方。乐百龄顿时想到,既然都是治疗妇科病的,不妨把这三个方子变成一个,减少买药人的麻烦。他开始实验,反复配比方子中的用药成分。不知道试验了多少次,乌鸡白凤丸的处方终于配制成功。他在兴奋之余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妻子和母亲,妻子称赞他说“你这个药方对女人也算做了一件好事。”如此一来,集三效为一体的乌鸡白凤丸就诞生了。正是有许多像乐百龄这样的乐氏后人,他们既重视百姓的用药需求,又精于研制配方,才使得《同仁堂传统配本》能够追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同仁堂的职员换了一代又一代,同仁堂的信誉和药品的质量却从未改变。在《同仁堂药目叙》中,乐凤鸣告诫后世子孙:“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如今,这句话早已成为同仁堂历代相传的古训。  
    同仁堂博物馆里有间仿制的药房,模拟了过去同仁堂给人抓药配药的情景,两座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表情认真严谨。其中一人在仔细的查验药方,另一人手拿戥称(一种用于测定药品重量的小秤,最大单位是两,最小精确到分厘),准确地秤量每味药的重量,没有半点懈怠的意思。二人背后的墙面挂着一副写有“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的对联。  
    金部长指着两尊惟妙惟肖的塑像介绍说,当年同仁堂确有四人共同称量药品的事情。那是清光绪年间,乐平泉夫妇相继过世,同仁堂由夫妇二人的四个儿子共同管理。四房各出一人,组成四人小组,负责现金收入和细料库的进出。细料库是同仁堂的重中之重,库内的药品像牛黄、犀角、麝香等,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是同仁堂名品成药的主要原料,丝毫马虎不得。为了遵循古训,防止下人制作时偷工减料,同仁堂的细料库上了四把锁,四房各掌一把钥匙。需要配料时,四人需同时到场,严格按配方用料。称取药品时由一人用秤,三人一旁监督,然后四人共同将配好的细料拌入群药中搅匀加蜜,以确保用量精准无误。  
    同仁堂的中药质量不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走下坡路。即使是在最艰苦的时刻,乐家人也仍以药品质量为重,不会给药品掺假,也不会炮制不到位。看过《大宅门》的人们也许还记得剧中由斯琴高娃扮演的白家“二奶奶”,在同仁堂乐氏家族中也是确有这样一位女中豪杰,他就是乐平泉的继配夫人许叶芬。据说当年乐平泉过世后,许叶芬接替他主管同仁堂家业。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后,许叶芬回到惨遭洗劫的同仁堂药店,重拾家业。在恢复生产过程中,“紫雪丹”这味药的炮制却遇到了问题。因为“紫雪丹”的古配方要求“炮制紫雪,要用金锅银铲”。对于这个近于苛刻的要求,当时多数商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许叶芬没有忘记祖宗家训,同仁堂的金锅银铲早让八国联军抢走了,当时的同仁堂根本无力铸造一口金锅。许氏首先拿出了自己所有的金银首饰,乐家女眷也都明白了她的意思,纷纷摘下耳环、褪下手镯、取下发簪……就这样,一共凑出了大约100两金银首饰。她们将这些收集上来的首饰经过彻底清洗,全部放到锅中与药一同煮起来,使金银元素在药中发挥作用,最终确保了古方紫雪丹的质量跟药效,也应合了同仁堂“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百年古训。  
    在同一个展厅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口光可鉴人的银锅和一只银炒勺。  
    博物馆免费开放,另有一千多件展品将陆续推出  
    在2007年4月9日博物馆的建成仪式上,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陆建国表示,建设同仁堂博物馆有四个目的:继承保护创新同仁堂的中医药文化;体现同仁堂集团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载体的发展战略,这也是同仁堂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标志;对内凝聚员工,对外宣传同仁堂文化;为同仁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准备。
    说到为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助跑,金部长提起今年5月23日,成都市将举办一次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博物馆近期正准备携带图片资料去参展,恰好可以借参加博览会的机会为申遗活动热热身。至于进一步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跟文化部、国家医药局共同研究策划。  
    同仁堂博物馆目前尚属于试运行阶段,馆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博物馆还有一些地方正在修饰之中,如馆门正对的一块青砖影壁,现在还没有装饰,不久会在上面挂起以“同修仁德”为主要内容的71字同仁堂堂训。  
    由于处在试开馆阶段,同仁堂博物馆只接受团体预约,试开馆至今已经吸引了中医药大学、机关企业等四五十个团体前来博物馆参观。金部长告诉记者,等到博物馆彻底建设完毕,馆陈设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时,一定会向所有喜爱和关心中医药文化的公众开放,并且保证全部免费开放。  
    谈到博物馆未来的发展,金部长说博物馆今后的运作和文物维护经费也都将由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支付。  
    博物馆目前拥有2000多件展品,展出的只占展品总数的一半。今后博物馆方面也会适时安排一些换展,让更多的中医药文物得以展露容颜,到那时,人们或许有机会一睹同仁堂珍藏多年价值百万的大野参的风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