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9904 
 - 精华
 - 0 
 - 积分
 - 85283 
 - 智慧
 - 41832  
 - V 币
 - 1214  
 - 贡献
 - 0  
 - 金豆
 - 125496  
 - MV号码
 - 75122 
 - 注册时间
 - 2009-4-6 
 - 最后登录
 - 2014-4-27 
 
  |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0:01
 |  只看该作者
 
 
 
  
萧皇后遗骸约1.5米 
二号墓为腰鼓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出土玉器、铜器、铁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余件(套)。其中玉器有白玉璋1件,质地莹润;铜器有编钟、编磬、铜灯、铜豆等,成套的编钟16件、编磬20件,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隋唐时期的编钟编磬实物,填补了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约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是隋炀帝萧后。 
据悉,墓葬所在区域至今尚未发现陵园遗迹,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 
释疑 
考古专家为何称作“墓”而非“陵”?随着真墓现身而被称作“伪陵”又将如何自处? 
为何墓葬如此寒酸? 
亡国之君草草下葬,历经多次迁移 
一般来说,皇帝死后下葬的陵寝被称作“帝陵”。此次专家却罕见地使用了“帝墓”这个称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说:“最重要的原因是,隋炀帝在下葬的时候身份已不是帝王,政治上失去了皇帝的地位。尽管唐朝在下葬时仍然按照帝王的规制,出土的随葬品跟大明宫也是一样的规格,但严格意义上,仍然只能称作帝墓而不是帝陵。” 
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这位生前据称好大喜功的帝王,死后所安葬的主墓室仅有6米多长,8米多宽,仅从规模上看确实十分寒酸。 
考古专家分析,这种“寒酸感”与其死因和多次迁移有关。毕竟从公元618年被宇文化及缢死后草草下葬,历经多次迁移,直到公元648年才最终与病死的萧后合葬。但从考古意义上来说,其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2013年重大考古成果。 
“伪陵”何去何从? 
也是重要历史遗存,继续予以保护 
  
 
 
 
 
在西湖镇考古发现之前,扬州已经有一座隋炀帝陵,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是清代嘉庆年间的大学士阮元捐建。 
一位考古专家表示,阮元所采用的考证方法与现代考古技术显然不可比,他只是考察了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传说,就认定那里是隋炀帝陵。现代的考古发掘是重实证的,显然后者的结论更加科学。此前一些考古专家也曾对槐泗镇槐二村的隋炀帝陵持怀疑态度,并一直在探寻隋炀帝葬身的确切地点。 
既然真墓已无疑义,那么“伪陵”是否将面临着“摘牌”的命运? 
此次考古发掘领队、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表示,并不会因此全盘否定阮元的考证,而且从文物保护的角度上来看,阮元所考证和修缮的隋炀帝陵也是重要的历史遗存,还会继续予以保护。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