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17850
- 精华
- 51
- 积分
- 42319
- 智慧
- 20273
- V 币
- 98161
- 贡献
- 0
- 金豆
- 59709
- MV号码
- 2716677
- 注册时间
- 2008-8-7
- 最后登录
- 2011-7-30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2:2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央行:钱多了的烦恼
民间有句俗语: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宏观层面,也是如此。
钱的绝对数量多了没关系,关键是钱的购买力要强,买得起和买得到的东西要多,否则,印钱就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而没有钱也不行,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就是因为产量受限最终被政府信用支撑的纸币取代。但中国央行副行长马德伦最近撰文指出,人民币生产能力的增长与每年20%的现金需求增长不能同步,换句话说,央行的印钞机竟然不够用了。
对于中国央行来说,这两件事情其实是其自导自演的一件事情: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这时,钱不再万能,好多东西买不起或者买不到了。而在通胀背景下,交易性和投资性现金需求的增加又让央行的印钞机难以负荷。不仅如此,钱多了也给中国央行的货币和金融统计工作提出了挑战,由于现有的货币统计分类粗疏且不合理,“敢问钱在何方”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治理货币洪流将是央行不得不反复面对的问题。
1月11日,中国央行公布了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确切地说,由于很少涉及金融市场的资金存量和流量等数据,这只是一份关于货币供应量总量和构成的货币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幅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6.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增幅比上月末低0.9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4.46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值得一提的是,相比2009年末,2010年末M2和M1同比增速均大幅回落(分别回落了8个百分点和11.2个百分点),但M0同比增速却增加了约5个百分点,这也催生了马德伦副行长关于人民币生产能力不够用的言论。
统计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在于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和物价趋势,并为货币政策提供参考。但目前中国的货币统计在分类和统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M1统计范围过窄、货币统计中不包括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不包括财政存款和缺乏季节性调整的环比数据等,这导致依靠M1和M2很难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和物价趋势。
比如,M1中不包括居民活期储蓄存款,无法体现居民储蓄结构调整的变化。储蓄结构的变化体现通胀预期的变化,如果居民储蓄活期化趋势加强,则证明居民通胀预期也在加强,他们不愿意把钱锁定在银行的定期存款上。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12月,居民活期储蓄比11月大幅增加约7500亿,为年内最高水平,但这一变化并没有在M1增速中体现,M1增速甚至还在回落。
再比如,由于M2中不包括财政存款,而每年年底恰恰是财政支出的高峰期,会导致财政存款大幅减少(2010年12月财政存款比上一月大幅减少约9000亿,为年内最高水平),这相应会导致M2此消彼长地增加,这可能也是导致2010年末M2和M1增速“一增一减”的主要原因,如果把财政存款纳入M2就会减少这种统计偏差。
此外,由于中国的货币统计既忽略了存款性金融机构的部分理财产品,也忽略了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存款,导致难以准确把握货币总体的规模和流向。2010年,银行信托理财产品规模几乎占银行贷款的三分之一即可作为注脚,这部分游离在银行体系之外的大规模资金是央行难以掌控的,也没有在货币统计中体现,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影响着经济的运行。
总之,上述种种问题导致通过现有统计口径的M2和M1很难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和物价走势,其中,M2和CPI基本是不相关的,而M1也不能完美体现CPI的走势和涨幅。更重要的是,同比数据容易受到基数的影响导致数据失真,如果能够像美联储那样每周都公布经过季节调整的货币供应量环比数据其效果也许相对更好一些。
早在2003年左右,中国央行就曾发布改善货币统计的征求意见稿,但也只是在2006年进行了形式上的微调,至今仍在征求意见中。中国央行直接或间接投放出了大量的货币,这已经是第一个错误,如果再无法准确统计和公布货币到底去了哪里,则是错上加错。在连续多年货币超发的背景下,这是中国央行不得不面对并解决的烦恼,因为只有知道钱在哪里,才会知道如何应对,否则,最后难免落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窘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