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554
- 精华
- 25
- 积分
- 1473
- 智慧
- 656
- V 币
- 1178
- 贡献
- 0
- 金豆
- 1408
- MV号码
- 36666060
- 注册时间
- 2008-12-24
- 最后登录
- 2011-6-26
|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3:43
| 只看该作者
宁要有缺陷的硬规则 不要无制约的软权力
盛大林
只有高中学历,今年已经38岁,8个月前还是三轮车夫……这位叫蔡伟的人已经被列入了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并将师从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裘教授称:“现在搞古文字的,很多名义上是教授了,实际上没有他这个水平。有些地方,我也没有他这个水平。”由于国家规定报考博士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力,复旦研究生院负责人还专门去了一趟教育部,和相关部门作了沟通。(据4月28日《解放日报》)
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名牌大学的博士头衔,再有想像力的人也很难把这二者联系起来,然而这即将成为现实。什么叫“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如果蔡伟日后也成为一代宗师,那么他的经历也将成为一段佳话,就像当年没考上大学却被蔡元培聘请为北大哲学系教师的梁漱溟、小学没毕业却被胡适请上中国公学讲台的沈从文一样。
面对蔡伟的传奇经历,人们在感叹之余,势必产生很多联想或思考,比如:社会上还有多少像蔡伟这样的专才、偏才、奇才?像蔡伟这么优秀的人才,为什么当年连大学都考不上?如果没有裘教授的慧眼识英和复旦大学的不拘一格,蔡伟会不会被埋没?为了避免这样的教育悲剧,我们是不是应该改革招生考试制度?等等。
我相信中国还有很多蔡伟式的人才。他们也许不像蔡伟这样“水平比教授还高”,却可能在某些领域具有出类拔萃的表现。但由于偏科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他们无法通过高考或其他统一考试。无论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还是着眼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种状况都是应该避免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看了蔡伟式的佳话,肯定有很多人产生“如法炮制”的想法。
实际上,这方面的改革早就开始了。比如很多高校被赋予了自主招生权,复旦大学甚至规定两院院士、杰出教授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可以自主招收博士生,考题由导师自己定,学生可以不参加统考。不过,这些自主权都规定了基本的门槛,比如报考博士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复旦为了招收蔡伟,不仅自己破了格,还让教育部破了格。除此之外,复旦的研究生院及数名专家教授也都参与到破格录取蔡伟的工作之中。很显然,蔡伟的读博之路是很难被复制的。
那么,能不能把格破得更彻底一些,比如实行无门槛自主招生、完全由教授说了算呢?就人才发现及教育规律而言,这当然是可以的,甚至是应该的。实际上,很多科教发达的国家以及中国的民国时期就曾经这样做过,而且相当成功。然而,如果中国现在实行这样的制度,我却大大地不赞成。为什么?因为权力缺乏监督——在这权钱交易等潜规则盛行、腐败现象无孔不入的情况下,如果高校的入场券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志及自由裁量,后果是不难想像的。
巧的是,几乎就在复旦不拘一格录蔡伟的同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公开宣称,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但这一改革新动向却遭到了舆论的普遍质疑,因为人们担心此举很可能极大地损害教育公平。
正如“一考定终身”虽然有很多弊病但却是“最不坏”的招生制度一样,研究生招生规定门槛的“拘格”式的录取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为了弥补这种制度的缺陷,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偶尔对蔡伟式的人才“特事特办”,但目前的教育体制之下绝不能把这种做法制度化并推而广之。
宁要有缺陷的硬规则,不要无制约的软权力。要想告别这样的无奈,首先必须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等公办高校的“所有者缺位”“教育行政化”等问题彻底解决、管理者及其教授的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高校真正以选才育才为第一追求的时候,我们再考虑如何将“不拘一格”制度化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