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孩子争第一的危害

孩子争第一的危害
现在有的教育专家发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号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不少学校在教育中,往往运用“考试”、“排名”、“争第一”的指挥棒来刺激学生,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我们家长也对这种教育方式十分认同。那些完美型的家长,对孩子要求更是苛刻,希望孩子什么都第一,即使当班长也要当正班长,当副班长都不行。我认为,在小学阶段是不宜提倡搞竞争的。
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主持人白岩松,在他孩子出生的时候,给孩子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对孩子提出三项希望。希望孩子“学会宽容,不争第一,爱上音乐”,并在信中说出理由他的看法。
“争第一”的实质是什么呢?为什么要争第一呢?我分析,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在向传统教育求不到怎样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时候,就采用了市场竞争形式,争第一。如果有方法能使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学习,所有孩子的学习成绩都能提高,这个争第一的方法可能就不适用了!
“争第一”的坏处在哪呢?第一,“争第一”破坏了孩子学习的乐趣。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就是获得快乐,获得求知的快乐。正常情况下,人在求知的时候,都会感到快乐,这也是儿童的学习本能所在。由于把“争第一”引进竞争之中,并且有时是恶性竞争,那么这种竞争将会把所有孩子的学习乐趣都赶跑,于是学习变成了苦差事。孩子一旦把学习变成了苦差事,他在学业上就很难有所作为。“争第一”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引导孩子走一条不可持续的学习道路。
第二,“争第一”抑制了右脑在学习中的作用。
前面几章中,多次讲到,孩子学习时,必须调动右脑,这样才能使大脑分泌内啡素,使大脑形成阿尔波。这样孩子的学习和记忆效果才能提高,所学习的东西才能记忆到长期记忆系统里。“争斗”是左脑负责。孩子学习时要考虑怎样打败对手,怎样争第一,于是左脑就抑制了右脑。
第三,“争第一”破坏了孩子的人际关系。
孩子在班里陷入到恶性竞争中,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无法保持。有时为了面子,可能把人际关系虚伪化,因为教育的目标“真善美”在这种竞争中被支解了,人的思维变得丑陋。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孩子会看不起自己,也会看不起别人,孩子更会贬低自我形象。这样的局面一旦形成,孩子就陷入痛苦之中。
第四,“争第一”扭曲孩子的心灵。
儿童在竞争中不会像大人那样“败不馁,胜不骄”。当他争得第一的时候,他会暂时解除心头之恨;当他被打败时,他会嫉妒胜利者。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首先学会的是嫉妒。如果一个人形成了嫉妒心,他的人生幸福就很难获得了。
一次,教育家孙云晓在中央电视台上讲了一个故事:
在一所小学的一个班里,班主任来上课的时候,一个同学问老师,某某同学怎么没有来?老师说,她的外公去世了,她不能来了。话音未落,全班的同学都欢呼起来,当时把这位班主任老师惊呆了。她不懂怎么培养出这样一群损失人性的孩子。原来这位同学是数学高手,在各种考试和竞赛中,都第一。自这个同学来这个班以来,别人就没有第一过。她的外公是大学退休教授,一直辅导她数学。今天这位老头儿死了,全班欢呼就不难理解了。我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同时,我们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恶性竞争真的就扭曲了孩子的心灵。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让孩子学习好,我们会运用无数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废除那种能带来具有破坏性的副作用的方法。同时,我还认为,只要孩子喜欢学习,自然长大就有竞争力。在学校,特别是小学,“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的提法不可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