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疫苗】起源于中国 东晋就能防治狂犬病【2】

血清疗法创始人获诺奖
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人路易·巴斯德,在1881年改进了减轻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观察到患过某种传染病并得到痊愈的动物,以后对该病有免疫力,据此用减毒的炭疽、鸡霍乱病原菌分别免疫绵羊和鸡,获得成功。这个方法大大激发了科学家的热情,人们从此知道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免除许多传染病。
1882年,巴斯德开始研究狂犬病,他证明了病原体存在于患兽唾液及神经系统中,并制成病毒活疫苗,成功地帮助人获得了该病的免疫力。按照巴斯德免疫法,医学科学家们创造了防止若干种危险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多种疾病的威胁。
作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医学家,埃米尔·冯·贝林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抗毒素免疫”的新概念,经过300多次试验,终于证明,曾经感染过破伤风杆菌而依然存活的动物的血清,注射给刚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动物,可以预防破伤风病症的发作。
这一事实说明,耐受过破伤风的动物血清中有着对抗破伤风毒素的抗毒素,它能中和毒素,使之失效,这在医学上称为“抗毒素的被动免疫”。为此,年轻的贝林被誉为免疫学尤其是血清疗法的创始人。
1891年12月的一天,贝林在柏里格医院进行了第一次尝试。他把自制的白喉抗毒素血清,缓缓地注射给一位因患白喉急症而奄奄一息的病儿。病儿那颗被白喉毒素麻痹的心脏,跳动由弱变强,呆滞的眼睛又重新闪出生命的光辉!白喉抗毒素不久就在药房里大量出售,它挽救了成千上万个病儿。从此血清疗法成为征服白喉的一种普遍有效的手段,该病的死亡率由当时的48%降到了13%。
小儿麻痹疫苗研制者率先接种
肺结核曾经被认为是无法医治的绝症,在无法治愈的年代,为了减轻病人肺部的压力,甚至需要将人的肋骨生生地摘除。19世纪,德国“细菌学之父”赫德经过272次实验,成功地培养出了导致结核病的微生物。随后,为了对付这种微生物,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和介朗整整研究了15年,一种含有稀薄活性肺结核细菌菌株的疫苗——“卡介苗”终于在1921年问世。到1961年介朗去世时,全世界已有两亿多人注射了这种抵抗肺结核病的疫苗。
小儿麻痹症,医学界称之为脊髓灰质炎,是威胁儿童生命和健康的瘟疫。其发病高峰期,美国以及欧洲和亚洲都有近10万人发病。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也是唯一一位残疾人总统,而他残疾的原因正是因为小儿麻痹。
美国索尔克医生用了近9年的时间,于1955年成功地研制出灭过菌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索尔克医生让自己成为第一个接受疫苗接种的人。他说:“我把这看作是一种典礼和象征。”紧接着,全世界几百万的儿童开始排队等候注射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索尔克氏疫苗”。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终有一天会出现可以预防癌症、艾滋病等不治之症的疫苗。尽管这些疫苗的研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但研制的过程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因为人类几千年来就是这样通过科学研究,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用疫苗筑起了隔离病毒的“防火墙”。
本文节选自《疫苗:隔离病毒的“防火墙”》,原载于2013年7月24日《北京日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