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植树造林、绿化大地,已成为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
当你漫步“万顷梨树花似玉,十里花海香醉人”的梨林雪海时,自然会想起那遥远而又动人的古老植树传说。
战国时期,燕赵名医秦越人,字扁鹊,医术神通,但性情古怪。官宦富家求医索千金,士农工商不取分文,只要病人痊愈后,在他的房前屋后栽梨树一棵。天长日久竟达百万株,以其遗惠后世,称之“鹊梨林”。时有外地一吝啬富豪偶得怪病,厌苦无聊,说不出是何等痛苦,遍求名医均不见效。无奈之下,穿上穷人之服,诣鹊宅拜之,愿先以植树之劳,抵医治费用。扁鹊允许,留置于家中,历时一月有余,每日煎药汤服,渐渐病愈。富豪感恩,临行之际,随据实告知。扁鹊莞尔笑道:“世上万疾皆好治,唯有心病最难调。钱财乃是身外物,身体康健为首要。”富豪索方备用,扁鹊说道,“无需药方,你只需每天买一个好梨,无生梨时,则取干者泡汤饮之,仍食其渣,此疾永不再犯。”富豪归家后幡然悔悟,倾其家产,慷慨解囊,造下万亩梨园,惠及四方,九十无疾而终,传为一代佳话。
三国名将张飞,奉命入川时,每打一次胜仗,都要全军将士在道路两旁,“人种一树,以庆武功”。时至今日,四川境内根深叶茂的参天古松——“张飞树”多处可见。
隋炀帝在巡幸运河途中颁发旨意,晓谕百姓:有种柳一枝者,赏绢一匹。并亲种一株,御书“杨柳”两个大字。时有民谣道:“栽柳树,大家来,又好遮阴,又好当柴。这官儿也要栽,然后百姓当该!”没几天功夫,千里长堤,垂柳满岸,绿阴交映,碧影参天,风过袅袅生凉,月上离离泻影。春风杨柳万千条……“杨柳”二字流传至今。
唐朝的文成公主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苗,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故乡的思念。被后人称之谓“公主柳”。
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了“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天种松桂,早晚见成林”等名句。”
北宋文学家石延年在海州做官时,看到当地“山高岭峻,无花卉点缀映照”,便叫手下人用黄泥裹核桃射到山上,几年后荒岭竟绿树葱茏。
清末的左宗棠,率部赴新疆平叛,沿途叫兵士植柳,此柳称之“左公柳。”
历代名人都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对乱砍树之人多有指责。
刘、关、张桃园结义,驻军新野,请来了诸葛亮做军师,宽仁爱民,军纪严明,深得百姓拥护,关云长就住在一间破草房里,和房东老汉为伴。有一天,关云长因一时疏忽,把坐骑拴在**的桑树上,进屋读兵书去了。不料这匹马因为饥饿,把树皮啃了个对圈,桑树就慢慢地枯死了。诸葛亮闻知此事,立即召集全军将士宣布了爱民纪律,并罚关云长另栽桑树,作为对张老汉的赔偿。关云长服从命令,自买来一棵桑树,在原地栽上,并带士兵,围桑树建造了小城。这座小城以它秀丽典雅,精巧玲珑而著称。”
传说赵州古城柏林禅寺有棵千年翠柏,新任县令老爹暴病而亡。时有一风水先生极尽巴结之能事,当即进谗言:“若伐柏林禅寺古柏作棺,当百年兴盛,子孙三代为官……”县官下令征伐,方丈苦思冥想,作诗一首送给县老爷。
参天松柏镇寺宝,朝暮伴僧作故交。
遥想枝杆千载茂,眼见刀斧瞬间抛。
殿前难见龙蛇影,庙畔不闻雨雪飘。
可怜晨间飞去鹤,昏归不见旧时巢。
县令见诗,深有感触,权衡利弊,收回成命。事后,亲率衙役庙前植松柏**株。
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在军中立下护树令:“马啃一树,杖责**,补栽十棵。”被誉为“植树将军”。
《随园诗话》中载:江西某太守要砍伐一棵古树,有一游客得知,在树前题诗一首:遥知此去栋梁材,无复清荫覆绿苔。只恐月明秋夜冷,误它千岁鹤归来。
太守见之有感,遂令不伐。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植树造林。斥巨资在一些贫困地区开展绿色扶贫活动。天造林,地植树;治穷山,驱污水。上下齐动员,为促进生态平衡,建设中华大地而不懈努力。(此文由长篇小说《土城》作者石磊 长城网特聘记者李文海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