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用这首短诗来形容人民币与中国经济的关系,竟也是那样贴切。行走在多个国家,环球网记者看到,每个国家的超市货架上都摆满了Made In China的商品;无论是纽约、巴黎还是伦敦,繁华商业区充斥着中国高端产品的大幅广告;当欧洲深陷债务漩涡时,中国坚定表示将继续向欧元区投资,被欧洲誉为 “最好的圣诞礼物”;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越美国”的字眼更是与中国一道,频频登上全球媒体的头条。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正如一袭华丽的霓裳,抢尽世人的眼球。然而它最原本的表现形式——人民币,却与那些辛勤的纺织女工一样,犹抱琵琶半遮面。即使在2010年成为世界政治与经济舞台上的争论焦点,但它在各国消费市场和民众眼中,仍然隐隐绰绰,形象模糊。
在中美汇率之争近乎白热化的2010年下半年,人民币话题几乎天天占据着《纽约时报》、《华尔街时报》的头版和各大电视台的屏幕。虽然大多数人不能从外形上辨认人民币,但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他们都能说出一二。在记者随机采访的路人中,55%的人认为中国政府“有意”让人民币持低,这会给美国及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人民币应该升值。20%的人则觉得美国人在金融危机中必须消费中国廉价商品,人民币升值对工薪阶层无益。还有25%的人则走了一条中间道路,说人民币升值不是简单的“yes or no”的问题,中国政府应该让人民币“升一点”,但是不需要达到美国政府的要求。有受访者还对记者赞扬中国政府既不否认人民币升值可能性、又保留着主动权的做法“非常聪明”。其中,有人把这称作“缓冲计”,认为这既可防止激化中美矛盾,又能避免人民币“被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