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17850
- 精华
- 51
- 积分
- 42319
- 智慧
- 20273
- V 币
- 98161
- 贡献
- 0
- 金豆
- 59709
- MV号码
- 2716677
- 注册时间
- 2008-8-7
- 最后登录
- 2011-7-30
|

茶三境
茶三境
人三境
茶有三境喝、饮、品。
一重境喝茶,即解渴、应酬、佐话,属于生活常态的三事;二重境饮茶,即饮其味、知其觉、定其态,属于修身养性;三重境品茶,则是品心、明理、悟道,属于哲思贯通。
是故,喝者芸芸,饮者多多,品者寥寥。
有此三境,可以论人,也可识人。
历来饮茶赋诗,是大小真假斯文人的风雅事,在汗牛充栋的诗文辞章中,以茶诗论人,大致可分三个层次,一是不乏精微传神之作但在就事论事的境界;二是有佳言美句但在个人情态遭际感慨之圈;至于襟怀天下,世事洞明或成宗家典事,则殊为少见。于茶诗茶文如此,于酒亦如此,乃至于工、农、商、学、兵、政等社会诸多行业及自然、人文百科,应该说概莫如此了。
且让我们作一陈列,由大家自行品评一二吧:
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燕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杜甫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水解助茶香。——僧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亢亢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读书茶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琴茶》
“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白居易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杜牧《题禅院》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苏轼《汲江煎茶》
园林绿叶一番新,桃李吹成陌上尘。玩易焚香消永日,听琴煮茗送残春。隐居正欲求吾志,大患原因有此身。堪笑痴人营富贵,百年赢得冢前麟。——陆游《闲居书事》
下面则是毛泽东著名的《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以上所列,在人的世界里该都是高山仰止的人物,而在茶诗的世界虽只是一鳞半爪,但滴水观沧海,从中我们还是可以体味出茶的境界、人的境界。
以茶论人如此,以茶识人则有六:
一识出处;
二识性情;
三识志向;
四识才用;
五识节度;
六识命运。
之所以以茶识人,乃因茶用之姿、之态、之形、之声、之象、之速、之色、之容、之仪等的不同,质于内而形于外,慧于中而秀于表,智、拙、聪、顿皆有所显、所露、所示。
古人将“松声、涧声、虫声、鹤声、琴声、棋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列为最清音。想想吧,空庭、台榭、山石、林木、一池春水、三曲回廊之境,和以琴、箫、瑟、埙等清音或合奏,或独鸣,清音入耳,色形可心,三五之伴,煮一壶茶,清、和、空、真之情,怡、逸、幽、悠之兴,激、慨、奋、扬之思,天地无我,随声、随境、随心、随性而凝、散、疾、徐,那当然是与田下、车间、市井、商场嘈杂相迥异的境况,诚如鲁迅先生说,喝茶“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感觉”。——一个感觉,把历来都说尽了: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
场所固然愈高级,触景生情,那种孵化感情的温湿度便充分起来,便愈是能漾溢出情流怀愫。然而,所有的场所都是自己营造的,前述的理想之所当然奢侈了很多,而拥一斗室,也是一番自己的神思天野,有月、有雨、有雪、有静、有心情时,沏一壶茶,看着袅袅的热气升腾,醉入清浅的茶香,打开音响或是耳塞,自娱、自乐、自得的独我飞翔,何尝不是:
且将营生,
抵押红尘。
清虚心灵问神州:
生涯可爱,
一盏茶色,
浓浓淡淡轻轻浅浅就春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