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810
- 精华
- 12
- 积分
- 1730
- 智慧
- 783
- V 币
- 143
- 贡献
- 0
- 金豆
- 2119
- MV号码
- 33339999
- 注册时间
- 2008-8-5
- 最后登录
- 2009-2-21
|

中国大搞农民工利弊辨
农民工,这一新生代的名词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的一个较为显著的字眼。据说这个字眼的来历,首先是因为原来的农民村民,农民兄弟,在转农为工的过程中,具体也给城市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遗迹,因而才不得不被媒体称之为是农民的一种工,即农民工。但多数人,我以为,之所以把他们统称为农民工,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具体的像不把其称为是工,还是农,似乎不合情理。可称为工,显然又不太符合工的含义。因为工,得首先在城市有住房,有妻室(或曰户口,即名正言顺的身份),有赖以生存的许多合法地位,比如务工有保险,养老有待遇,受伤得病有处医等等。可现实当中,许多农民工不仅没有,而且还有许多另外解决不了的难题,比如工资不好要等等。
那么为什么在具体搞了十几年,二十几年后的中国改革以后,不仅农民未能有效实施在当地谋求发展,反倒蜂拥一般涌向更多的大城市呢?这里当然首先有一种理论上的原因。那就是总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要想搞现代化,要想搞全国统一市场经济,要想搞规模经营,那农民进城是一种是属必然。也即农民不进城,农村的土地就不容易得以集中,乃至最终无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但事实是有些人可能还是忘了,忘了在中国搞土地规模经营,那首先其实还得是靠中国的当地的农民。你把农民全都赶进城里,农村的土地不仅不容易实现有效的规模经营,而且最终不是荒废,就是被少数别有用心之人给糟蹋乃至毁掉。具体的就是农村的土地到底都适合怎样搞开发,那其实应该说最有发言权的还应该是农民,而不是其它人。
在中国,今天农民进城已然形成一股洪流,而这种洪流来的大小,来的迟早,那其实可能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具体的就是由于在原计划体制下所形成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差别等等,已使原有的农村发展落后,更显得需要迫切的得到解决。因为城市发展已逐步迈入新时期的现代化里程,而农村农民还都统统封闭在一种落后、半落后的状态,那农民能不想着法儿的往城里跑吗?
可我们有些人还是忘记了,还是忘记今天的农民进城,那其实可能是不能同改革前,解放前旧中国的农民进城相比。因为那时的农民进城,顶多,除了卖儿卖女,也就图混个好吃好喝。可今天的农民进城,不说他肯定是想要在城里扎下个根儿,找个立足之地,那起码,他也是不会轻易放着有钱可挣的地方不去挣,非要到农村守着那一亩二分地去了。而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今日之农民,实际已早非比昔日之农民,他是有头有脸,有一番雄心壮志,乃要在城里大干一番事业之农民。据此,还可以称他们为是农民吗?也许。但首先可能得加上一个工字了。
农民工进城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如果说从历史上讲,农民进城无疑是应该被肯定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历史发展使然。但如要一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农民今天进城,大部分,我以为,其实还不一定是为寻求什么好的现代化发展与生活,不是!今日之农民进城,我理解,主要乃还是由于改革几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滞后所致。也即城里都改了,唯独农村还一直仅抱着一个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抱残守缺的改革内容,在那里游荡,而这样,你说农民他不进城,他不进城他又能有多大的奔头?!什么是抱残守缺?抱残守缺就是既没抱着好的,同时也没能使不好的更得以存留。具体的就是虽然比以前,没承包前似乎要好了一点,但具体说起来,可能也好不了到哪里去。具体的就是家庭承包,承包的责任与风险只能由家庭一人独立支撑。撑得了还好,撑不了,那不如不撑。所以家庭承包,有人觉得是好,而有人则可能还是觉得是累赘。
中国的改革已越来越呈现一种城乡根本无法互动,根本无法实现有限的城市供给,能更多的满足农村的无限需求。具体的就是无论城市怎样想出种种什么样的绝招,最终也还是无法启动中国农村改革的发展希望。而这就不得不使人产生怀疑,产生疑问,产生为什么始自农村的改革,却最终无法使农村的改革更得体,更是样?而倒不得不用各种措施来弥补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