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揭秘“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真正来历 [打印本页]

作者: 天保    时间: 2013-11-25 09:10     标题: 揭秘“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真正来历

揭秘“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真正来历有一片因烽烟战火而得名的土地叫息烽,它是“妇女能顶半边天”最早的诞生地;它有一处水气氤氲的天然温泉;它谱写过红色的历史,它流传着古老的传说。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家喻户晓的话从何而来?答案就在贵阳息烽县的养龙司乡堡子村。
那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农业大生产热潮时期,养龙司乡堡子村在1954年底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的许多男社员轻视女性的旧思想还未扭转,不赞成妇女出门干活,导致全村23名女社员只有三四人出工。她们和男社员干同样的活,但以当时的工分制来算,男社员每天记7分,女社员只记2.5分,这就严重影响了女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村里劳动力不足导致群众吃饭困难。这时,任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妇女主任的易华仙提出:“毛主席都说男女平等了,女社员也应该出工,并且工分要和男社员一样多。”就这样,易华仙带领妇女和男社员一起下田犁土、插秧,调动了全村妇女的积极性,使农作物产量增加了三成。
1955年,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刊物发表了题为《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文章,表彰实行男女同酬的第一村——堡子村。毛泽东看到文章后亲自批示:“这一篇文章不长,容易看,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从此,男女同酬的模式逐渐普及到全国。之后,毛泽东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迅速响彻大江南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句话依然家喻户晓,然而关于它最早的发源地却渐渐鲜为人知。从历史来看,息烽也的确担得起“妇女能顶半边天”诞生地的美誉。早在清朝末年,这里就出过石幺妹、赵英、黎氏等巾帼英雄。
说起息烽,很多人都知道在上个世纪40年代,这里是国民党关押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的集中营所在地,西安事变发动者之一的杨虎城将军也在这里的玄天洞内度过了长达8年的幽禁生活。这些过往使得现在的息烽以红色文化而著名,但它的历史却可追溯到更古老的时代。早在秦朝时,这片土地就已设郡县。因地处黔中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烽烟不断。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水西头目安邦彦为响应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起义,兴兵叛乱,攻打水东(史称“奢安之乱”)。崇祯遂下令周边驻军赶往救援,援军随后进入息烽县境,并修筑城堡抵御水西军。后来明朝廷派兵平息了“奢安之乱”,驻兵县境,筑坚城一座,崇祯皇帝取“平息烽火”之意,赐名“息烽”。
在息烽的著名风景名胜西望山一带,流传着一个英雄美人骏马的古老传说。在这座有“胜景佛天”之称的西望山上,有一块看起来很像古代将军头盔的巨石,人们称它为“霸王盔”。相传在楚汉战争的后期,楚军在汉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最终被围困于垓下。楚军将士或死或逃,留在西楚霸王项羽身边的已寥寥无几。当晚四面汉军唱起楚地歌谣,一夜悲歌,更是吹散了八千子弟兵。那夜项羽与虞姬在帐中饮酒,胸中苦闷至极,有拔山盖世之力的他想率领将士突出重围,但又不忍心丢下心爱的虞姬。于是借酒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听出项羽心中为何而纠结,自己亦不愿拖累项羽,于是依歌舞剑而和之:“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由生。”一曲唱罢,虞姬挥剑自杀。
失去挚爱的项羽痛苦万分,但迫于形势危急,他只能挥泪告别了虞姬的遗体,跨上乌骓马,亲率剩余的子弟兵杀出重围,当项羽突围至乌江之畔时,只剩自己一个孤家寡人。乌江亭长劝他过江重振旗鼓,而他却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婉言拒绝了老人的好意。这时汉军已从四面包抄而来,项羽心知大势已去,仰天长啸,拔剑自刎。当项羽倒下后,汉军为争夺项王首级一拥而上。正当汉军在争夺中互相厮杀得昏天黑地之际,一只凤鸟从空中直扑下来,以强劲的翅膀扑倒汉军,之后叼起项羽的头盔,振翅向着西南方向高飞而去。经过几个昼夜,凤鸟飞累了,便停落在息烽的西望山上。它见此地风光壮丽,景色宁静而优美,便将项羽的头盔安放在一座山头上。据说那只凤鸟是虞姬的灵魂幻化而成的,在安置好项王头盔后,她自己也从此安居于望西山之中,生生世世守候着霸王盔。后来人们将这座凤鸟栖息过的山坡叫作凤凰坡,纪念两千多年前那个悲壮而美丽的传说。
行在息烽,还有一处不得不到的地方就是息烽温泉。这是一个真正的天然温泉,关于它有这样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公元9世纪,夜郎国有一个叫单鱼的马夫不慎跌断了双腿,哪知他被救回家之后正好赶上大旱、家乡吃水困难。他的父亲为了儿子早日恢复健康,只好到50多里外的温泉担水给儿子饮用,并用温泉水给他洗澡。谁知单鱼因饮用和沐浴温泉之水,跌断的双腿竟然神奇般地好了。后来夜郎国王知道了此事,便亲自带领数百人将温泉占为已有。这是关于息烽温泉最早的传说。
翻开息烽的史册,也不难寻到温泉的踪迹。早在清代,它就一度成为文人墨客们吟诗作对的地方。有“白云诗人”之称的清初诗人李专常在此泡温泉、作诗文。素有“烟霞县令、黔中才子”美誉的桂诗成,在任息烽县令期间,于息烽温泉留下了“自古贪泉犹可饮,何妨四体一亲尝”的感悟。说起息烽温泉的修建,还有着一段关于它与民国时期贵州省主席杨森之间的小故事。据说杨森早年在滇军中带兵打仗,有一次从云南进军四川时途经息烽发现了这个温泉,人疲马乏的他下令部队驻地休息,当晚便以温泉洗尘。杨森在热气腾腾的泉水中洗浴后疲劳顿消,神清气爽,精神倍增。体会到温泉妙用的他当时就许下诺言:“如有富贵之日,一定再来此地,整修热水池,建一幢别墅。”上天终究还是给了他兑现诺言的机会。1945年杨森到贵州任省主席,当他再次来到息烽,想起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于是拨出专款,并向何应钦申请得10万元巨资,委任息烽王天梯督建温泉。历时两年,建起室内浴池,修了将军楼、四明厅,于1947年7月15日最终落成。这一天,杨森不仅将温泉改名“息烽温泉”,还亲率全省军政名流、文人学士和80多个县的县长前来参加落成典礼,并在“白石涌泉”峭壁上亲笔题写“息烽温泉”4个字,撰写《息烽温泉铭》,息烽温泉便由此而得名。
在息烽温泉附近的笔架山上有一根石笋,当地人称“状元笔”。到温泉旅游的游客,往往都要以“状元笔”为背景,拍上一张照片,以期自己或子女学业有成,考上“状元”。(




欢迎光临 MV视频客官方论坛 (http://bbs.mv178.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