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宁死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之六大未解谜团(3)
[打印本页]
作者:
天保
时间:
2013-11-4 09:06
标题:
宁死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之六大未解谜团(3)
疑问二:担任掩护任务的六班当时只有五个人吗? 《杨成武回忆录》中说,狼牙山战斗时,六班当时“全班除去因病住院的同志外,只剩下五个人,班长马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葛振林也曾回忆说:“当时,我们班除因伤病住院的同志外,只剩下五人:班长马宝玉,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还有我。我是副班长。”(《战斗在狼牙山上》,1995) 但在1994年,却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该年7月9日,《长江日报》刊登署名孟宪良的文章《当年狼牙山上有六人——五人重于泰山,一人轻于鸿毛》。文章称:“七连六班当时共有9个人,除了五壮士之外,还有个小商出身的副班长吴希顺,另外几个战士因病没参加战斗,当时阵地上共6个人,战斗打得非常激烈。他们居高临下,扼守山顶,坚持了近一天,日军损失惨重,无法攻到山顶。战士们子弹快打完了,枪声稀疏下来。敌人的翻译官不断喊话:‘你们跑不了了,没有子弹了,快下来投降吧。一定优待你们。’这时吴希顺悄悄爬到班长马宝玉身边,小声说:‘班长,不打了,咱们下去吧?’马宝玉瞪了他一眼,没说话,又继续战斗,后来发现吴希顺不见了。他一人离开山顶下山去,举着枪向敌人投降,被气急致坏的日军用刺刀当场挑死。……当年部队剧社曾据此编演了多幕剧《五大勇士》。舞台人物中也有叛徒吴希顺这一角色,但在后来的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却将这角色删去了。” 次年4月,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撰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经过“考证核对”,在“狼牙上五壮士”词条下,采纳了孟宪良此文的意见,辞典称:“该班战士同敌人整整搏斗了一天,杀伤日军50余人。最后该班只剩下马宝玉等6位战士,弹药用尽,石头扔完,当敌人逼近时,副班长吴希顺举枪投降(旋被日军挑死),其余5人砸毁枪支,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一齐跳下万丈深谷。” 但葛振林壮士对孟宪良“第六人”的说法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葛对来询者表示:“所问吴希顺,事实并没有这个人。不仅六班没有,二排也没有这个名字的人,自然六班也没有这个副班长了”;“只有我是六班副班长”;“历史是严肃的,不允许任何人编造。如《狼牙山上有六人》一文编来造去,实在让人难以容忍。”稍后,曾参与救助葛振林的余药夫与第一个报道五壮士的钱丹辉等人,亦出面否定孟宪良“第六人”的说法,并由《广西日报》刊发了葛振林的驳斥声明,该声明亦得到了杨成武的电话赞许。 孟宪良的“第六人”说法或许确有问题,譬如日军既欲劝降五壮士,何以又要挑杀投降的“第六人”?于情于理,实在令人费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坚决驳斥“第六人”说法的葛振林壮士,在其不同时期的回忆文章中,对本班参加狼牙山战斗的人数,其实也有不同的说法。譬如:“团长又命令留下我们六班继续阻击敌人,连队其余人员迅速转移。掩护连主力转移后,我们班除了伤亡的只剩下五个人,即班长马保玉、战士胡德林、宋学义、胡福才和我,我当时担任副班长。我们五个人决心扼守险要地形,继续阻击故人。”(葛振林:《狼牙山上》,人民政协报1985年第22期)——按这个说法,参加狼牙山战斗的六班并不止五人,而是完成掩护连主力转移任务后,伤亡到只剩下了五人。 再如,葛振林在接受文献纪录片《八路军》摄制组采访时曾说道:“后来来了个通讯员,上边指示命令,叫我们连爬到山上去抓住这个敌人,还有就是吸引敌人火力,掩护当地军民撤退。另外还有个加强班吸引敌人。这个班就带一挺机枪还有民兵,顺着那个山往上打,后来我们那个连也打上去了,敌人踩的地雷也响。跟日本鬼子一交火,敌人就拿着刺刀下来了,打的很激烈,牺牲好多同志。……当时我们班就分了三个组,我带着一个。” (该访谈后以《狼牙山跳崖那悲壮的一幕》为题,收录于张军锋主编的《八路军老战士口述实录》一书中)——按这个说法,六班在狼牙上战斗中曾分为三个小组进行战斗,若仅区区五人,实无分成三组的必要。
1957年由葛振林口述、王愿坚整理的《狼牙山跳崖记》中则声称:连指导员曾指示马宝玉:“你们班带一个机枪组,顺这条岭占领西边小山头,把敌人火力引过去,掩护一、三排撤”,打了一阵后,“机枪组不知道哪里去了(那时班长无权指挥机枪,他们大概在转移时走散了),留下来坚持的只有我们班五个人——马宝玉、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和我。”——这段描述很模糊,究竟是六班参加战斗时就只有五人呢?还是战斗到半路,其他人或死或伤或降或走散,只剩下五人了呢?
欢迎光临 MV视频客官方论坛 (http://bbs.mv178.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