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名不仅不准确,而且显得很荒唐,译者显然是为了渲染这部书的“异国情调”,而并没有仔细地研究过原著,满足的是异国读者的猎奇心理。但把黛玉翻译成Black Jade,给外国读者在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时带来极大影响。 本文摘自《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裴钰 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在“红楼笔谈”里,我要谈谈《见龙卸甲》这部电影的问题。现在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从整个风格,到具体的人物设计都和原著,甚至和中国文化相差很大,可以说仅仅保留了人名还是“历史”的,其他的,已经都是新编的了。我们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这部#####的资本背景,韩国资本占据了该剧的大多数部分,掌握着这部电影的风格和走向,所以,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这是一部异国版的赵子龙电影。在今天,我们国内有如何改编、重拍民族古典作品的问题,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巴金的《家》,都有这样的争论。而在海外,也有一个如何对待中国民族文化经典的问题,如何认识中国的民族经典作品。
《见龙卸甲》作为一部异国版的赵子龙电影,应该是非常极端化了,除了中国人演,用了《三国演义》的名头,还剩下多少中国文化呢,没有了。从这一点,我想到了《红楼梦》的翻译历程,我们看看《红楼梦》这部民族文化经典向世界传播过程中的坎坷经历,就会对《见龙卸甲》“去中国历史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一. 鸳鸯变成了鹅,林黛玉成了荡妇
红楼梦在1830年就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在19世纪里,1830-1892年,总共出了四个版本的《红楼梦》英文译本。他们分别是:
John Davis,1830年, Chinese Poetry (中国诗歌),仅仅翻译了第三回片段。
Robert Tom,1846年, Dream of Red Chamber(红阁楼之梦),仅仅翻译了第六回片段。
E.C.Bowra,1868-1869年, Dream of Red Chamber(红阁楼之梦),翻译了前八回。
Bencraft Joly,1892-1893年,Dream of Red Chamber(红阁楼之梦),翻译了第1—56回。
在19世纪里,虽然连续涌出了四个英文译本,但是,我们细究起来,恐怕,会多少让我们感到沮丧。
这里,让我们看看人物名字是如何翻译的:
黛玉 Black Jade 黑色的玉,英语中有引申义为“荡妇”
宝钗 Pervading Fragrance 弥漫着的芳香,迷香
鸳鸯 Faithful Goose 忠诚的鹅
以上三个人名,不仅不准确,而且显得很荒唐,译者显然是为了渲染这部书的“异国情调”,而并没有仔细地研究过原著,满足的是异国读者的猎奇心理。而且,把黛玉翻译成Black Jade,虽然字面上的翻译还说得过去,但是,却不顾这个名称在英语中的引申意义,这会给外国读者在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时候,带来极大影响。
19世纪,我们的民族多灾多难,汉文化自然处在边缘地位,《红楼梦》的翻译传播,只不过是翻译家们为英语世界的人们提供一点学习汉语的语言资料而已。他们的翻译缺乏严肃的态度,翻译出来的《红楼梦》更像是一本古老东方的言情小说。 二. 经过了143年,《红楼梦》才“恢复”了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