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世人的婚姻越来越重礼轻爱。为了促进社会的稳定,防止有人钻墙窥隙做出苟且的事,儒家特别提倡礼法制度,规定只有举行正式仪式的婚姻才被社会和家庭认可。所谓“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婚姻礼仪包括议婚、订婚和结婚等全部过程的礼仪程式,主要分为“成妻之礼”和“成妇之礼”。“成妻之礼”分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成妇之礼”即拜见公婆、拜谒祖庙。婚姻大事草率不得,当事人是没有自主权的,而是由媒人与父母参预或作主。 婚礼是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时所举行而被社会承认的仪式。在我国现代意义的婚礼,是指结婚典礼,即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程序;而古代意义的婚礼,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礼仪程序。 婚姻的产生也出于婚姻当事人的宗教文化心理,即缔造建立家庭的婚礼关系,必须通过一定的仪式以取得神灵、祖灵的认可和保佑。在远古社会,万物有灵观念对人们思想影响极大。做任何事情都得祈祷神灵,以取得他们的保佑降福。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为何古代婚礼《六礼》中每一程序都要敬拜和请示祖先。由此可见,婚礼是在社会文化及神鬼关念的基础上形成了祖先崇拜,是在人类的社会联系、社会关系和文化生活有了一定发展和在长期稳定的婚姻关系出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人类似乎天生就有这么一种需要:用婚礼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公开确定下来。但是,婚礼的形式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婚礼习俗中都设计了一些颇有难度的环节。 《说文》解释“婚”字:“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娶妇以昏时”,反映了一种古老的习俗。何谓“昏时”?甲骨文“昏”字从“日”从“氐”,氐即 “低”,其造字意义为:太阳西下;说文-日部》:“昏,日冥也。”《周礼》为什么要规定“娶妇以昏时”呢?这应该是当时以日落天黑娶亲为风尚,与此相应,古时迎娶所用车马衣服皆为黑色。《仪礼-士昏礼》郑玄注:主人爵弁,纁裳,缁袘,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这里所说的“爵弁”“纁裳”“缁袘”“玄端”“墨车”,色皆黑,而“执烛”更为黑夜所需,可以推断,这种风尚是先人抢婚习俗的遗迹。 先秦婚仪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等步骤,谓之“六礼”。汉代婚仪基本上仍遵循古之六礼,西汉时颍川太守韩延寿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当然“六礼”是经过儒家理沦加工和归纳的提法,与实际生活可能存在差异,未必处处契合,但就一般人家婚姻而言,相亲、定亲、成亲的环节还是要有的,其中“亲迎”是最重要一个环节。“亲迎”即新郎亲自把新娘迎娶回家的礼节,今称为迎亲。 婚礼是“礼之本”。《婚义》说:“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新人结发为婚,在仪节上不能没有一个过度。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正是要体现夫妇一体、彼此亲爱的意思。 中国传统习俗有“三书六礼”“三叩九拜”的礼节。《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男女成亲需要“三媒六聘”,也叫“三书六礼”。 “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亲时由男方交给女方。 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具体是:“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
欢迎光临 MV视频客官方论坛 (http://bbs.mv178.com/)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