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越边境勘界幕后故事:一寸河山一寸血! [打印本页]

作者: 吥洅ㄨ错过    时间: 2009-1-11 11:27     标题: 中越边境勘界幕后故事:一寸河山一寸血!

中越边境勘界幕后故事:一寸河山一寸血!

  2001年12月27日,中越举行两国陆地边界第一块新界碑揭幕仪式。图为中越边界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王毅(左)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文学为中方第一块新界碑揭幕。本报记者 陈瑞华/摄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李怀岩 何丰伦 发自昆明、靖西(广西)

  为了采访来自中越勘界一线的故事,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实地走访了中越边境的广西靖西、云南马关等地。可以说,中越勘界之所以成功,需要感谢在一线的勘界队员们,联合勘界第四组组长蔡碧凌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还有涉险的女队员们,刘建云、田丽华、袁自葵、廖维敏,她们都是最好的代表;更要感谢那些无名英雄们,年逾七旬的向导黄世邦就是其中一位,一个多月里他竟磨破了4双解放鞋。

  勘界队员蔡碧凌:用脚步丈量国界线

  站在中越国境线上,中越陆地联合勘界第四组勘界队员刘建云对记者说:“看着一块块竖立的界碑,我们对英灵多了一份敬重。”

  刘建云所提及的英灵,包括中越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也包括之后的和平年代丧生于雷区的那些普通村民们,当然还包括献身于勘界这项伟大事业的同事。

  中越陆地联合勘界第四组的工作在勘界整体工作中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工作段地形复杂、水急河深、山高坡陡,并且占有中越边界云南段争议地区中的五分之一。由于争议地区多、划出面积多、军事设施多,在勘界中经历了十分艰难的与越方博弈谈判的过程。中方勘界队员在这里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心血、甚至是生命。

  2006年8月10日晨6时左右,蔡碧凌在都龙茅坪准备上界勘界时,不幸因病倒在了潮湿的宿舍内,1个小时后,蔡碧凌带着对未尽工作的深深遗憾,在前往金厂镇卫生院的路上永远离开了人世。

  “马关30多万人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这件事,而我遇上了。我能代表国家签字,是历史赋予我的光荣史命,值得我一生为之骄傲和自豪。”蔡碧凌经常这样说。

  蔡碧凌是2000年6月从坡脚乡调入马关县外事办任主任的,2002年他被委派了重要的任务——做好中越陆地边界内部勘界工作。从此,他开始了用步子丈量138公里长的国界线的艰难行程。地图上的每一个点,他都一步一步走过来。无论是荒无人烟,还是沟壑纵生,他凭着一根自制的手杖,一步步地攀爬过来了。

  “只要属于我国的领土,死也不能让你一寸。”蔡碧凌经常说的这句话是所有勘界队员的心声。

  为取得谈判成功,不让越方占到便宜,蔡碧凌每天从山野回来就在看条约和附图。针对条约中所述内容逐条逐句地与队员商讨,对某句话、某个词语越方可能咬住不放,就某个争执点越方可能不会让步等提出多套应对方案,同时将第二天谈判需要的成语事先告诉翻译丁雷华,让他有个准备,以便于越方充分理解他的意思。

  在谈判中双方的斗争相当激烈的,既需要有外交家的风范,又要以条约、附图为尽度,既要照顾好双方的感情,又要代表国家利益。蔡碧凌始终以一种“历史的思维”,站在国家的角度,以一种外交家的风度与之周旋。多次谈判中,蔡碧凌有理、有利、有据,致使谈判对手多次出现冷战、僵局,甚至拂手而去。每每遇到这种情况,蔡碧凌就平心静气地等谈判对手心平气和再谈判。




欢迎光临 MV视频客官方论坛 (http://bbs.mv178.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