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打印本页]
作者:
【究必版翻】
时间:
2008-12-27 10:29
标题:
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
2008-12-24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才一针见血的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发现
一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幼小的孩子在成人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他的自我教育表现,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易发觉。成人应该细心观察,善于随时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nb sp;
例如,每天家长护送孩子上学,都是家长拿着书包,孩子心安理得空手跟着走,从来没有别的想法。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提出要“自己背书包”,这时家长千万要重视这种迹象,认真询问“为什么”,这很可能是孩子提出的第一个自我要求,不可小看啊!
二要善于发现孩子自我教育上的质变。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在不断提高,其中有平稳的时候,也有出现质变的时候,例如,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如果表现为从关注外部现象转为关注内心世界;对自我评价,从强调效果转为强调动机和效果两方面,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质变,家长应该善于及时发现,给予鼓励。
理解
由于孩子年龄小,他们在表达上存在困难。不仅对于自己的愿望、目的说不清楚;甚至自己做的事情本来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表述不清楚,常常被人误解。所以,成人的任务既然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内心想法,就不能仅仅限于发现孩子能够表达清楚的时候。善于理解孩子没有表达清楚的想法,更是成人不可少的职责。
例如: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的孩子说“以后再也不上学了”,其实这不是她真正的想法,而只是安全需要的一种不准确的表达。地震中许多学校楼房倒塌,孩子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埋在废墟下,感到在学校的楼房中上学很不安全,才说出“以后再也不上学了”这句话。我们应该肯定她的安全需要是正确的,慢慢引导她怎样立志重建更加坚固的楼房———慢慢,她会自然地意识到需要回到学校学习。
成人除了需要理解孩子表达不清楚的话语之外,还应该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孩子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本质。
例如:有一位小学老师给学生上课,在课前先宣布了一件事———本班要成立板报组,需要选拔、招聘美术好的同学。接着开始上课,老师发现有一个学生在忙着写写画画,不听课,老师两次委婉地暗示他,也没有用。最后老师只好走到他面前制止。没等老师开口,这个学生却把自己刚刚画完的画笑嘻嘻地递给老师,还想说些什么……老师非常生气,立刻批评他,并把他的画没收了。
其实,这个学生是听到板报组需要招聘美术好的学生时,非常想去,赶紧画画展示自己的水平,其他的事情全都抛到脑后。
这位老师就应该透过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表面现象,看到他关心班集体,愿意奉献的好品质。
唤醒
每一个孩子都有潜能。但是,成人如果认识不到孩子有潜能,就不会依靠孩子;孩子如果体验不到自己的潜能,就会缺少自信。成人的任务是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适时地把孩子的潜能激发出来。有时候是孩子不经意迸发的小火花,显露出特点潜能,成人就要及时发现,扩大火势;有时候是成人有意识地提供一定条件,让孩子任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往往也能激发出星星之火。
例如,允许孩子在地面方砖上画自己喜欢的图画,就有可能唤醒他的绘画潜能;出些计算题让孩子抢答,就有可能唤醒他数学方面的潜能;提倡自编自演小品,就有可能唤醒他的表演潜能。
有时候孩子整个的精神世界都是在被压抑情况下,这时候的唤醒,就先要有一个精神的解放,再往后才能有具体的潜能的唤醒。
例如,在一次一年级招生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面试题目——“你爱不爱提出问题?请你现在就提出一个最想问的问题”。招生过程中有一个孩子默不作声,后来小声嘟囔着:爸爸说,小孩子不能随便提问题……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就需要先帮助他摆脱掉不让提问题的“紧箍咒”,然后再诱导他把长久压抑在心头的问题统统提出来。
反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论做得对与不对,成人都应该在适当时候给予反馈。所谓适当时候,是指根据孩子不同性质的行为,在不同的时候给予反馈。比如,孩子开始做家务活,向他讲了要领之后,就需要他在做当中自己去体验,不需要家长寸步不离地去反馈;而对于幼儿有些危险的行为,如触摸电器开关,家长则需要马上厉声制止。
有些孩子的行为,则需要认真鉴别之后,才能给予反馈。
在当前社--会上越来越强调个性,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自主性的时候,更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是,不能认为孩子的需要自然而然都是正确的,所有的潜能都是有价值的。人类的遗传基因实际上存在着动物性和人性两方面,也就是既有向善的可能,又有向恶的可能。成人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鉴别、区分出善与恶,好与坏。
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孩子的需要有时候好与坏是混在一起的,有时候表面看是坏的需要,里面又隐藏着好的需要。
例如,不少少年期孩子,开始偷偷学抽烟的时候,一个主要的心理需求是以为这样比较“有派头”,比较像成人了。抽烟肯定是错误的,把会抽烟当做成熟的标志,也非常可笑。但是,他渴望成熟,羡慕成人,这不能认为是坏的需要。成人的任务是发现隐藏在后面的正确需要,指导他怎样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从积极角度评价
即使孩子提出的是正确的需要,也并不等于孩子十分理解,成人积极的评价能够使孩子们的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有些需要只是当前不合时宜,长远看是正确的,例如所谓早恋问题,成人就应该肯定孩子纯洁的感情,美好的心态,同时明确指出其出现的时候是不恰当的;当然还有些需要完全是错误的(例如拿家里钱去大吃大喝),对此,也要积极引导他勇敢抛弃错误,继续向前。
引导
所谓尊重孩子,并不是让孩子任意自由发展,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尊重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成人要积极地加以引导。这种引导,既反映了家庭的责任,也反映了社--会的愿望。引导可以分为一般的途径、方法、内容的引导,和比较复杂的价值引导。
途径、方法、内容的引导
所谓引导,并不是首先由成人主观地提出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孩子被动地去做。而是采取下面的两种方法结合,一是鼓励孩子自己提出行动方案,由成人加以参谋;另一个是由成人提出若干适合这个年龄孩子行动的各种参考方案,由孩子自己选择。
例如:暑假到了,怎样定计划呢?最不好的办法就是由家长主观定一个家长自己很满意的计划,强迫孩子去执行。这样不仅孩子永远学不会自我教育,而且心情郁闷,生活毫无乐趣。如果鼓励孩子自己定计划,家长在孩子计划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补充(例如孩子想读三本好书,家长推荐十本供他挑选),孩子就不但越来越善于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且觉得自己是主人,积极性、主动性会越来越高。
价值引导
所有引导中,最核心的是价值引导。所谓价值引导就是引导孩子,逐渐自己悟出要做的事情的意义是什么?最终是帮助孩子悟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悟出一个人怎样获得真正的幸福生活。这种价值引导,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具体事件,通过对话,自然而然进行的。
例如:抗震救灾中,既涌现出谭千秋这样的舍己救人的英雄老师,也出现了范美忠这样的自己先跑,缺乏道德感、责任感的人。怎样看范美忠的行为?一时间,在网上、报刊上争论得沸沸扬扬。这时,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也来积极思考这个问题,评论各种不同的见解,鼓励提出自己的疑问。家长和孩子共同探讨,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即使孩子有的看法不够正确,也不必着急,引导孩子继续思考。
价值观的建立,对于每个人毕竟都是一生要做的事情。
作者:
【究必版翻】
时间:
2008-12-27 10:32
途径、方法、内容的引导
所谓引导,并不是首先由成人主观地提出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孩子被动地去做。而是采取下面的两种方法结合,一是鼓励孩子自己提出行动方案,由成人加以参谋;另一个是由成人提出若干适合这个年龄孩子行动的各种参考方案,由孩子自己选择。
作者:
【究必版翻】
时间:
2008-12-27 10:32
唤醒
每一个孩子都有潜能。但是,成人如果认识不到孩子有潜能,就不会依靠孩子;孩子如果体验不到自己的潜能,就会缺少自信。成人的任务是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适时地把孩子的潜能激发出来。有时候是孩子不经意迸发的小火花,显露出特点潜能,成人就要及时发现,扩大火势;有时候是成人有意识地提供一定条件,让孩子任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往往也能激发出星星之火。
作者:
【究必版翻】
时间:
2008-12-27 10:33
理解
由于孩子年龄小,他们在表达上存在困难。不仅对于自己的愿望、目的说不清楚;甚至自己做的事情本来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表述不清楚,常常被人误解。所以,成人的任务既然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内心想法,就不能仅仅限于发现孩子能够表达清楚的时候。善于理解孩子没有表达清楚的想法,更是成人不可少的职责。
作者:
【究必版翻】
时间:
2008-12-27 10:51
发现
一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幼小的孩子在成人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他的自我教育表现,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易发觉。成人应该细心观察,善于随时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
作者:
【究必版翻】
时间:
2008-12-27 10:51
一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幼小的孩子在成人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他的自我教育表现,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易发觉。成人应该细心观察,善于随时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
作者:
往事只能回味
时间:
2008-12-27 10:54
学习学习,楼主加油!
作者:
往事只能回味
时间:
2008-12-27 10:55
好帖,不错,学习了
作者:
往事只能回味
时间:
2008-12-27 10:56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是老师。。。非常理解...重视教育是根本..
欢迎光临 MV视频客官方论坛 (http://bbs.mv178.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