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寒冬 “裸”在堰塞体山坳上的青川人
[打印本页]
作者:
【究必版翻】
时间:
2008-11-17 17:43
标题:
寒冬 “裸”在堰塞体山坳上的青川人
寒冬 “裸”在堰塞体山坳上的青川人青川
青龙村董家,注定将刷新地学教科书上地震表现形态,并成为一个地学代名词。
这个代名词上,目前“住”着的
11
户山民。因为他们在这一罕见地震堰塞体上的活着形态,也注定将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特殊符号。
汶川地震半年祭日
,勒克儿和同事吴楚瞳、方炜,首次进入青川石坝乡青龙村,这个汶川大地震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一个地震遗址特大崩塌现场。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是汶川地震中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惨重的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地震遗址群。这个遗址从青川关庄镇沿青竹江经红光乡东河口、石板沟至前进乡黑家,沿红石河经红光乡东河口东河口、石坝乡董家至马公乡窝前,成“
Y
”型布局,集中连片近
50
公里,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苏河乡三凤村四大地球应力爆发形成崩塌现场,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
董秀英、王有春、赵春秀等
11
户幸存村民,他们现在的“房子”就在这个“
Y
”型第一笔。
这一“笔”中间,两个地球应力爆发点:青龙村、董家。
青龙村的董家,原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山谷。山谷两侧山上,共居住了
50
户人家,以董姓为主。
5
·
12
地震瞬间,西南面的这座大山,突然惊天爆炸。长
200
米、纵深
50
米、垂直高度
80
米的山体腾空而起再铺天盖下,居住在山下红石河旁的几户人家公
13
人被深埋
100
多米……
震后,这座山假如像人的脑袋,那山仅仅剩下一个后脑勺。
震后,峡谷西北向的山大面积滑坡。巨大山体阻断红石河形成堰塞湖。
这个惊天爆炸很难奇特。东北面那座山,居然渊庭岳峙,房屋虽损,但大部分村民无恙!
但是,滑坡和堰塞湖掠走了这些村民全部土地。
11
户村民没有了宅基地。
狰狞的大山夺走了他们的生命和土地。即使如此,仍故土难离。
11
户村民,愿意嗅着祖祖辈辈居住的气息,继续在这块悲怆土地上生息。
躬身即犁,踏鞋有岸。
这就是青川人。
坚强的他们,死认一个理:即使崩塌了也是家园,誓死要与亲人生死相牵。
于是,那悲怆的堰塞体上,顶顶帐篷猎猎作响,抵挡峡谷凌厉如刀寒风。
东河口村,是进山的必经之道。地震毁灭了整个东河口,路断,董家“孤岛”了很久。现在路虽通,但班车只能通到乡上,卡车上不了董家。于是,砖,运进来很难。即使运进来,成本每匹达
8
角!
村民们修不起砖房。于是,他们自己动手,伐木自建木屋。木屋四周,竹夹板当墙,片石当瓦……
过冬,乡政府给予了他们力所能及的最大支持。
石坝乡乡长何鹏飞告诉勒克儿,乡上给那些房屋受损的村民,调集了彩条布、油毛毡修补破处,进行保暖。同时,按照
1
-
2
人
1
床、
3
-
4
人两床、
5
人以上
3
床标准发给村民棉被。每床棉被有
4
斤重……
何鹏飞说,为了度过严冬,乡上还给村民每户储备了
30
斤粮,
2
斤油。
过往历史上,石坝乡最低气温零下
8
度。
11月8
日,站在那堰塞体上,“嗖嗖”寒风直钻我们深秋衣裤。我们采访很短暂,因为瑟瑟发抖。
无独有偶。
汶川大地震半年祭日——
11
月
12
日,四川省气象局发布
2008
年
12
月—
2009
年
2
月全省气候趋势预测。其中关于地震灾区的预测结果令人担忧:地震灾区温度偏低幅度最大并出现
4
次左右强降温,局部有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住在堰塞体上的青川人,你们能扛过去吗?
后记:
青川关庄镇红光乡,曾令勒克儿昂首向天,泪如雨下。
那是玩命的采访,亦是悲情、感动、无奈的交织。
5
月
16
日,勒克儿和同事吴楚瞳是平面媒体第一个到达红光乡东河口采访的记者,发回的文图长篇通讯《
25
万青川人露宿仅靠千顶帐蓬遮风挡雨》灾情报道,经各大网站转载后,全国抢险救援自此开始向青川倾斜……
采访,知道山体崩塌,泥石流堵塞红石河,石坝乡青龙村、苏河乡三凤村以及小荆村、淘龙村、苟家村都成孤岛,数千乡亲被困,沒水没电沒食物。只能翻山徒步前往救援,路途艰险切很遥远……
我们没有能力进入采访,甚是无奈和遗憾。
回成都途中,我们临上高速公路前,交警示意我们停车,家住三凤村的王华,经交警援手,搭乘我们的车将一双儿女送成都朋友处代为照顾。
王华带着两个
10
来岁的一儿一女,走了整整
8
小时才下山。他们父子仨,一身稀泥一脸疲惫。两个孩子的眼神,写满惊恐、无助、求生……
王华对勒克儿说,他还将返回山里,因为他妻子还在山上照顾他父母和
80
岁爷爷。王华哽咽地说,山上连一块塑料布也找不到,一家人只能地为床天当被等待救援……我们那里现在还没有任何救援人上来。我是家里唯一壮劳力,必须回去陪着父母和爷爷,要死就死在一起,好歹我的娃娃已经出来了,只要他们活着就好……
11
月
12
日,为成都一别“王华的哽咽”,勒克儿和同事驱车苏河乡三凤村,一为探望王华一家,二为看看乡亲们过冬情况。半途,路中大面积积水中隐藏的几个大坑,阻挡了我们小车车轮滚动……
地震过去半年了,那里的交通居然还如此糟糕。站在路旁扼腕中,勒克儿和同事心头都在想:
过冬,那里的乡亲们被窝温暖吗? 、下图)通往石坝乡董家的途中(勒克儿 摄)
图中最上面的板房是目前石坝乡党委、政府办公的地方。(勒克儿 摄)
乡上唯一的小学。目前学校有学生308人。学校规定:住地距离这里4公里以上的学生住校,住校学生有120人。(勒克儿 摄)
地震后的石坝乡(勒克儿 摄)
董家西南面大山爆炸崩塌现场(勒克儿 摄)
董家西南面大山爆炸崩塌现场(勒克儿 摄)
董家幸存村民赵春秀,女儿赵冬梅,14岁,石坝中学初二学生。地震中遇难。(勒克儿 摄)
欢迎光临 MV视频客官方论坛 (http://bbs.mv178.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