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小非借反弹狂抛 产业资本入场抢筹 [打印本页]

作者: 【究必版翻】    时间: 2008-11-15 17:42     标题: 大小非借反弹狂抛 产业资本入场抢筹

大小非借反弹狂抛 产业资本入场抢筹
2008年11月15日 02:57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吴君强 北京报道

  被压抑了数月的大小非在11月找到了爆发点,“4万亿”经济刺激之下,A股从10日起强势反弹,大小非趁势疯狂抛售,10日到12日三天时间里,限售股减持近1.9亿股,接近整个10月的1.58亿股的减持总量。

  与大小非夺路而逃不同,产业资本在A股开始频频出手,猛捡便宜筹码,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博弈,正在火星四溅,并有望渐渐燎原。

  大小非11月再露狰狞

  数月之隔,光景截然不同。

  《华夏时报》记者统计,从今年8月至10月,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在二级市场的操作,总体始终保持净增持的状态,其中,8月份共有33笔增持,48笔减持,总体而言,净买入1.82亿股,增持市值为18.96亿元;9月增持的次数达到139笔,远远超过49笔的减持,净买入1.82亿股;10月,大股东和高管增持比大小非的减持多3977万元。

  而在7月份,包括大小非在内的重要股东还在二级市场疯狂减持,减仓市值近23亿元。WIND资讯统计,从2007年10月17日到2008年7月1日,重要股东净减持达到30.20亿股,减持市值高达460亿元,而这期间,上证指数从最高点6124点跌至2651点,跌幅达到56.7%。

  从净减持到净增持,只因管理层的一声号召。出台针对大小非的种种利好政策失去稳定市场功效后,管理层改变了思路,避“减”就“增”,即鼓励增持。

  “中石油(11.52,0.25,2.22%)、汇金等央企大股东的增持,更像是一种对管理层的政治表态。”上海著名私募人士中秦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但这种救市策略正在被积极执行,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家公司发布了增持公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加入增持行列,这抵消、化解了大小非的抛售压力。

  本月上旬,A股跌至1800点之下,不但大小非抛售意愿减小,愿意接盘者也寥寥。

  “现在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来减持比较难了,不容易找到下家。”北京一位从事大小非“过桥”中介的业内人士近日向记者感叹,现在生意难做,“我们去找人家来接盘,他们拒绝的理由都很可笑,比如说,觉得股价还会跌,或者说嫌你是国有企业,怕做假账,这些挑剔放在几个月前,简直不能想象。”

  统计显示,今年10月有数个交易日都未出现一单大宗交易,这种情形自4月底以来极其罕见,全月大宗交易市场仅成交2.24亿股,成交金额仅为13.7亿元,相比于8月的35亿和9月的30亿,下降幅度超过50%。

  根据西南证券的最新统计,10月份限售股合计套现额为7.11亿元,环比减少65%,为2006年11月份以来的单月套现额度新低。

  在2000点之下,再将市场下挫的主因归咎于大小非,显然有失公允。从8月1日至11月6日,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在二级市场净增持超过30亿元,而在这期间,上证指数下跌37.6%。

  不过,即使并非下跌元凶,大小非对股指的压制依然不容忽视。

  国务院公布4万亿投资计划后,A股市场展开大幅反弹,从10日到12日,上证指数涨幅达7%,《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发现,这三天公告中,共有10笔大小非逢高减持,其中,雅戈尔(8.22,0.28,3.53%)对中信证券(21.05,0.98,4.88%)的减持高达1亿股。而11月的前5个交易日,大小非减持仅仅两笔。可以说,大盘强烈反弹之际,也就是大小非再掀抛售狂潮之时。

  和前三个月的净增持不同,11月份受大小非再次逢高减持的影响,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在二级市场的操作再次呈现净减仓的局面,从11月1日到11月14日,净减仓达到13783万股,抛售市值高达14.8亿。

  产业资本开抢便宜筹码

  如果说国有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自家股票动机并非完全是市场因素,那么,当前A股市场产业间公司举牌的现象表明,产业资本的确是暗流涌动。

  一段时间以来,四川长虹(3.37,0.08,2.43%)增持美菱电器(3.08,0.10,3.36%),中化国际(7.55,0.39,5.45%)入主江山股份(11.96,0.41,3.55%),海螺水泥(24.46,1.39,6.03%)持续增持了冀东水泥(8.29,0.40,5.07%)等水泥类上市公司股份;五矿发展(11.39,0.76,7.15%)有限公司增持厦门钨业(8.78,0.39,4.65%);山东京博举牌国通管业(10.98,0.55,5.27%);马应龙(20.49,1.40,7.33%)举牌羚锐股份(6.25,0.28,4.69%),深圳茂业百货的实际控制人黄如成通过旗下公司分别举牌了商业城(7.78,0.45,6.14%)、渤海物流(4.30,0.31,7.77%)、深国商(5.47,0.50,10.06%)等三家公司,同业增持在A股渐成风尚。

  市场是否已真是遍地黄金?

  根据WIND统计,截至11月13日,沪深两市剔除ST股,共有127只股票价格跌破净资产。

  “这些公司里面,很多的净资产都是假的,还有一些是预亏的。”中国银行(3.39,0.05,1.50%)私人银行部投资顾问李世彤对记者说,单从市盈率来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恐嫌单纯,但破净公司大面积出现,的确说明当前市场估值水平已经不高了,特别是宝钢这样的优质蓝筹都已经跌破了净资产。

  对于产业资本来说,在二级市场进行股权投资的吸引力正在显现。

  以四川长虹为例,2007年7月,四川长虹连同母公司以每股2.12元的价格收购了美菱电器20.03%的法人股,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历时两年的长虹美菱并购案尘埃落定。当时美菱的净资产为2.18元,而二级市场的价格维持在8元以上。

  到了2008年11月,四川长虹在二级市场增持427.7万股美菱电器,这期间美菱的平均价格为2.5元,而目前美菱电器的净资产则为2.49元。

  可以说,当前产业资本在二级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收购成本,已经相当于以往对法人股的收购价。

  实际上,在2001年到2005年的熊市期间,很多产业资本通过各种途径,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收购上市公司尚不能流通的法人股,后来随着股改的进行,这些产业资本都赚得钵满盆溢。

  同样,对于持有7家同行上市公司的股票海螺水泥而言,收购已经优于重建,根据海螺的测算,水泥行业投资成本每吨上升到350元,而按照冀东水泥当前的市值,收购其资产每吨的成本仅200元。

  国元证券(12.45,0.99,8.64%)的分析报告指出,和宝钢2005年收购八一钢铁(5.39,0.16,3.06%)等数家钢铁公司股权一样, 海螺水泥的最终目的是并购其他水泥企业,然后进行行业重组。

  “即使不能参与整合,产业资本在股价较低的时候抄底,未来也能处在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地位。”联合证券并购与私募融资总部总经理刘晓丹指出。

  不过,增持渐多并不意味A股即将见底。

  “产业资本对A股的介入还是零星的。”中秦指出,目前还不能断定产业资本已经充分肯定A股的估值。当前只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博弈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产业资本开始发现少量市场的低估品种。

  从减持到延期减持到增持再到回购,最后是并购重组,这是产业资本认同股权价值的五个阶段,当前A股市场正处于第三阶段,即增持变多,但回购的上市公司仅有天音控股和海马股份(3.44,0.08,2.38%),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也还没有真正开始。

  “从总量来说还比较小,不过后续空间很大。”中投证券分析师黄君杰对记者说。

  宏源证券(13.90,0.79,6.03%)高级分析师唐永刚在最新的策略报告中指出,目前A股正在尝试探底,大规模的并购重组之日,才是A股真正见底之时。

  刘晓丹指出,很多产业资本目前还处在观望期,耐心地寻找机会,明年年初产业资本介入可能出现一轮高峰。




欢迎光临 MV视频客官方论坛 (http://bbs.mv178.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