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品德论
[打印本页]
作者:
═╪天子╪
时间:
2008-9-24 13:50
标题:
品德论
道德是就全社会而言的,品德是就个人而言的;道德是就大众的思想感情而言的,品德除了个人的思想感情,还与个人的性格紧密联系。性格与道德的交叉处就是品德,所以有些词表达的既是性格又是品德,比如贪婪,比如专权独断,比如好色,比如嫉妒;比如节俭,比如宽容,比如热情,比如勤劳。
也就是说,性格有与品德、欲望紧密联系的一面:如果放纵“恶”方面的本性、欲望,那就是品德的低下,如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如果任纵而不自我振作,人们对其评价就只能是懒。再如色欲,如果放纵而与人通奸,那自然是“好色之徒”。这一面的性格即品德是有高下之分的。
性格还有与品德不同的一面,这一面的性格没有高下之分,这一面的性格有的是差异。有的性格有利于人际交往,如外向性格;而有的性格不利于人际交往,如内向性格。这些与品德高下无关,但与人际交往能力密切相关。所以在人际交往方面,人们所喜欢的不一定是品德高的人,而是有魅力或性格好或者人际交往能力高的人;也就是说,人际交往、为人处事的左右逢圆、八面玲珑,只是说明他的性格有利于人际交往,交际能力强,有个人魅力,并不说明他品德一定高;这一点人们往往被迷惑。“傲岸不群”就是说品德高而不合群的人,比如屈原,比如司马迁;“苟合取容”就是说无原则地融洽于人际环境之中。比如在男女交往方面,受欢迎的肯定是长相好的、性感的,谁喜欢贞节烈女、坐怀不乱?
品德是在取舍评判中对待“目标物”的认知、情感或者态度中体现其高下的,这些“目标物”包括功利、欲望、名誉。而如果是在取舍中与生命生存、身体健康相比较而体现的,那就不仅仅是“德”了,而是“义”、“节”、“贞”了,所谓“舍身取义”。
具体地说,品德是在对待财物、对待色欲、对待权欲,对待名誉,以及对待其它人或事的态度、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只要不是为生计所逼,肯于偷盗的,肯定是低下的品德;当官难免掌管钱物,但却贪污受贿,也肯定是低下的品德。从对待财物方面判断品德高下,不是看他慷慨还是吝啬——这说明的是性格,而是看他是否偷窃与贪占。有正常的婚姻,能正常地满足性欲,却还要看黄色图片、视频,还要嫖妓,还要与人通奸,甚至还要强奸,这是不同程度的品德低下。有权在手而不能公平使用、合理合法使用,而是滥用偏私,其品德也是低下无疑。虽然在对待“目标物”(与手段相对而言)方面,品德高下也能从其它方面看出来,但从这三方面,对待财、色、权,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的。
从一个人在达成目的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也可看出品德高下来。人们在法律意义上的地位是会平等的,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不会平等的,因为人类社会总是存在分工。于是总有一部分人要往上爬或攀登。在基本排除了出身因素之后,人们就会使出各种手段:用才德者为实干家,用其它门道者为钻营家,更多的是两者并用。也有大部分人不往上爬或攀登:他们或者是碌碌之辈为求生存者,或者是游山玩水享受生活者,或者是欲用另一种形式名垂青史者:孤介者。在掌权者眼中,孤介者虽有才而无德;孤介者本人也傲岸不群,常常得罪周围。——在这中间体现的是人的另一方面的品德:如何“混”。
在这一方面之中,实干家的因品德而获的名誉最好,孤介者的名誉最臭,钻营家反而能得到人们的理解,虽然在历史的天平上钻营家最臭——这是现实舆论的可悲:名誉与品德不一定相称。而最惨的是孤介者,他会终生郁郁不得志,如屈原,虽然其在历史上的名誉地位很高。有几个人不追求生前的权位功名而只追求生后的名誉地位呢?
在这一方面之中,谁更容易成功呢?并非钻营家就更容易成功。
品德与成功、幸福没有直接关系。古语说“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谎言也。看看刘邦与项羽就明白了。小人也可能有家庭幸福、天伦之乐。所以研究品德的意义只在于自我认识时的自我剖析,只在于与人交往时的“防小人”,只在于防止美德带来虚荣;而非成功或幸福。
无私与自私也是很能体现品德高下的。似乎无私是高尚,自私是无德,其实远非如此。首先应当把“无私与自私”的概念具体化。人们通常是这样号召或提倡“无私”的:“要无私奉献”;“要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概括就是,为人处事中一点也不为自己考虑;上面这些极端化的表述很容易让人这样理解。其实这是做不到的,人的本性是不会“忘我”的,人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总得考虑生命生存、生计生活与身体健康以及家庭幸福吧!至于那些牺牲、气节,并不是没有考虑生命生存、生计生活与身体健康以及家庭幸福,而是为了更为重大的利益或高尚的目标而不得不且自觉自愿地舍弃了这些;而义务做某种工作还不用做这种舍弃。所以牺牲、气节、义务做某种工作与“无私”、“自私”是无关的,不能混同;如果非要混同,就会让“自私”虚伪成“无私”,老子就主张“以其无私成其私”。也就是说,在品德方面,虽然有“高尚”的存在,却没有“无私”的存在。“高尚”是比较而体现的,而“无私”是抹杀“私”而体现的——“私”是抹杀不了的。所以“无私”的出现,不是虚伪,就是夸大或拔高。
人们通常是这样理解“自私”的:“人都是自私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概括就是,自私是人的本性。这是把人出于本性,出于当然,为自己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当做了自私;这不公正,只有那些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才是自私,出于本性为自己考虑不是自私。
因此品德有三个层次:①卑鄙或缺德或无德:为了功利、欲望而不遵守道德;自然这是可耻的。但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想象不可耻,不过这想象跟隐私一样不能让人知道,而只是为了自己心理的需要;这样的品德也是合理之中的。②有德而合理:遵守合理的道德,不损害自己的功利,也不冒损害功利的风险,对待欲望也是有节制而不放纵的;无德与有德,即人们通常说的小人与君子。③高尚或虚荣:升华道德,做好事、善事,且损害自己的功利,或者说冒损害功利的风险。从《晋献公杀世子申生》、《宋人及楚人平》可见,儒家重品德高尚的实现,轻生死攸关的利害;过分地替“君”着相。这一原则乃虚荣,不可能普遍实现。这样说并不是指所有的高尚都是虚荣,并不是说真正的高尚不存在。可以这样区别:当以高尚号召于众人时,乃虚伪;当以高尚标榜于自己时,乃虚荣;只有当高尚为自己的志趣时,才是真正的高尚。
高尚是人生价值选项之一,永远是最少数的人,有德之人也是少数,大多数是缺德的人,卑鄙的人,当然这个“卑鄙”是某方面的“卑鄙”就算的。通常的人在品德方面往往是“缺一门”,而非全面缺损,“五毒俱全”。往往是高尚者、有德者能体谅缺德者,缺德者却不会体谅有德者、高尚者,并且口虽美之而腹却诽之。宣传及人为舆论的影响微乎其微。
美好的品德就是美德,美德的高下等级既可能是有德,也可能是高尚,还可能是虚荣。美德必须结合利害进行判断。当美德的结果导致有害时,就是虚荣;光荣地牺牲除外。待人友好不能招致自己的利益受损。
一个人的母亲得了癌症,在本市治不了还上了回省城。手术、化疗,已经花了三万多块钱了,我也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花那么多冤枉钱;积蓄是有限的,积蓄的重要用途也不止一种。到底花的什么钱是冤枉的?什么钱是不冤枉的?一个“孝”字,让人判断、选择时很痛苦。当然还有那借钱甚至卖房卖地治绝症的,是不是更冤枉?如果说“冤枉”不对,应当说“应当”,这“应当”是不是虚荣?因为上班,这个人与父亲、弟弟、妹妹轮流看护,他的舅舅说:还上什么班呢!请假!化疗后身体反应激烈,在本市看不了,联系省城的医生没联系上,只能暂时等着,他的舅舅说:那就等死吧?——我的这些话随时准备收回或更改;我只是小心翼翼地试图探讨一下,我只是觉得他舅舅的说法有点:不重理性。孝固然要孝,但也不能拖垮家庭(当然这个人现在的情况还不至于拖垮家庭);否则,是否就是“愚孝”呢?道德与生命相比,生命是第一位的;美德与现实相比,现实是第一位的。具体到“孝”这类事,应当是兼顾好人与病人。我们中国古代的封建道德特征之一就是“绝对化”——道德比生命重要,虚幻的美德比现实的需要重要。如“饿死事上,失节事大”,如“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应当翻过来——生命比道德重要,现实比美德重要。这并不是说道德不重要,而是要进行比较;道德是为生命服务的,美德是为人格服务的。
唉!大实话难说,没人愿听!但我还是要说。现实与历史都是这样:无德者众,有德与高尚之人少。我既无意于鄙薄世人,也无意于悲天悯人。我不愿象屈原那样高尚,我只愿象司马迁那样“文采表于后世也”;我还是要做“有德”之人。我举不出理由:成功?幸福?如前所论,有德与无德都与之没有关系;只能说是良心或良知。人生价值的选择无法论证其对错与理由。
欢迎光临 MV视频客官方论坛 (http://bbs.mv178.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