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两汉

东汉 (25220) 两汉时期包括两个朝代——东汉王朝,西汉王朝。西汉王朝的创始者是刘邦,东汉王朝的创始者是刘秀,由于他们两家的都城位置不同,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所以分为“东汉”“西汉”。
  王莽的新王朝是一个短命政权,取而代之的是刘姓王族的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刘秀建都洛阳,故史学家称之为东汉王朝,追称刘邦在西安建立的王朝为西汉王朝。
  王莽的改革是伟大的措施。但他失败了,连他的王朝和生命也一起丧失。
  刘秀在昆阳之战显示了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再壮大自己的势力。于公元25年称帝,建立东汉政权。经十几年的努力,中国又被他统一。东汉是西汉的延续。
刘秀
  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中华帝国的第一个专制集权国家,较之西汉,东汉的政权要专制得多,光武帝对此改革了治国方略,权力集中予尚书台,使皇帝的个人专制独裁起到重要作用,但一旦皇帝昏庸或幼弱无能时,尚书台就成为掌握它的大臣们的权柄的依据,皇权成为他们手中的玩物。不幸的是,东汉的历史自光武帝之后正是如此。由于幼主即位,出现母后临朝,权归女主的严重局面,外戚以"决尚书台"的名义,操纵国政,从而破坏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制约。外戚专政,必有宦官之祸。东汉皇统屡绝,外蕃入侵,母后与天子多无骨肉之亲,所以多凭外戚专政。及至天子年壮,欲收回大权,必然和外戚发生冲突,于是天子引宦官密谋除掉外戚。外戚,宦官明争暗斗,此起彼伏。 东汉在外交上继西汉后有很大的发展,一代明将班超长期驻守西域,努力经营终使西域五十余国皆向东汉称臣并派出人质,年年来朝。班超派甘英出使古罗马帝国,但被阿拉伯人所骗,只到达地中海岸。
  57年日本派使臣到中国,中日交往从此开始。
  64年汉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即遣郎中蔡愔等出使天竺(印度)求其道。蔡愔于67年回洛阳,带来一些佛经,并邀请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一起回国,次年,明帝建洛阳白马寺,供摄摩腾,竺法兰居住,并翻译> ,为中土佛教之始。
  道教在130年代开始由张道陵集神秘之大成所创,他用符咒为人治病祈祷,称"太平道"追随的门徒都要奉献五斗米,故亦称"五米道"。
编辑本段东汉帝系  (1) 汉光武帝刘秀 (25-57)
  (2) 汉明帝 刘庄 (58-75)
  (3) 汉章帝 刘炟 (76-88)
  (4) 汉和帝 刘肇 (89-104)
  (5) 汉殇帝刘隆 (105-106)
  (6) 汉安帝 刘祜 (107-125)
  (7) 汉顺帝 刘保 (125-144)
  (8) 汉冲帝 刘炳 (145)
  (9) 汉质帝 刘缵 (146)
  (10) 汉恒帝 刘志 (147-167)
  (11) 汉灵帝刘宏 (168-188)
  (12) 汉少帝刘辩 (189)
  (13) 汉献帝刘协 (189-220)
编辑本段西汉 (前2028)  公元前三世纪,秦王朝的暴政,令秦王朝以短时间灭亡,起而代之的是由汉高祖刘邦所创立的汉王朝。
刘邦
  中华帝国自此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荣时期,由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强盛,使中国人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人汉字汉族"就用到今天。
  正如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所写的,此段历史是中华帝国的黄金时代中的黄金时代。再国力上达到空前的强盛,疆域也是扩张到空前的辽阔。势力也伸展至中亚。
  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却遭受到限制,由汉武帝开始,儒学-一种埋没人性的哲学,开始成为统治者所用的工具,成为读书人晋身官场的教科书,儒家思想成为中华帝国的主流思想,抹煞了由春秋时期开始形成的灿烂缤纷的诸子百家思想。束缚了中国人的思维,但巩固了政治,使中华帝国的政治相对其它民族来得稳定。
编辑本段西汉帝系  (1) 汉高祖刘邦 (前206-前195);
  (2) 汉惠帝刘盈 (前194-前188);
  (3) 汉高后 吕雉(汉少帝 刘恭,汉少帝刘弘) (前187-前180)
  (4) 汉文帝刘恒 (前179-前157)(窦皇后)
  (5) 汉景帝刘启 (前156-前141)
  (6) 汉武帝刘彻 (前140-前87)
  (7) 汉昭帝刘弗陵 (前86-前74)
  (8) 汉宣帝刘询 (前73-前49)
  (9) 汉元帝刘爽 (前32-前7)
  (10) 汉成帝刘骜 (前32-前7)
  (11) 汉哀帝刘欣 (前6-前1)
  (12) 汉平帝刘衍 (1-5)
  (13) 孺子刘婴 (6-8)
  功臣 张骞东方朔
  名人 司马迁王昭君
  后妃 窦皇后
编辑本段两汉文学  •汉赋
  汉朝文学的特点就是在当时有许多人写“”。汉赋的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而且篇幅很长,所以现在几乎没有人去看汉赋。写汉赋的高手有:司马相如张衡,杖乘。
  •《史记》:
  “一部史家绝唱,一曲无韵离骚”,后人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的确,《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伟大的文学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叙历史的著作。<史记>分为五部分,是: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汉书》:
  <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班固的父亲班彪,继《史记》之后,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班固继承父业,完成《汉书》一百卷。班固死时,《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还没有完成,后来由班固妹班昭等人补写。 《汉书》大体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只是把《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共分纪、表、志、传四类。《汉书》十志的规模比《史记》的八书更宏大,其中《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是《史记》没有的。
  •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邺城(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核心是三曹,它包括:曹丕曹操曹植
编辑本段两汉文化
  两汉文化的形成及其特色 黄河涛涛,大浪淘沙。历史的洪流荡涤着千古人物,陶冶出不朽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两汉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巩固和发展的最为坚实的基础,最为辉煌的一页。从丰邑中阳里走出的一介布衣――汉祖刘邦,结束了秦王政的横征暴敛,抚平了中华民族自春秋战国以来六百多年的疮痍,改革了秦王朝的弊政,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熠熠光辉。
  一、文化的承袭基础及特点
  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都使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自汉高祖刘邦出生至大汉王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形成都是与其所处的地域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它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一)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丰邑原为宋国属地,后曾在此设都(故丰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
  (二)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对刘邦而言,荆楚文化、齐鲁文化都是烂熟于心的,推崇与否都是因时势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恶并不代表着文化层次的厚薄。确切地说,汉文化的很大成份来源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三)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四)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以田为上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中山、燕以及以北的地区。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除了上述五种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时更多的则是受后来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全国一统的“大一统汉文化”。汉朝建立前,中国广大地区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极大地限制了区域交流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等人的倡导下,虽然对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文化现状进行了改革,但这项工作并非像战争那样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改变,而是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够使八方文化融为一体,诸子百家互相渗透,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汉文化。汉字、汉语、汉文化来自百族,又影响八方,对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千年不衰的深远影响。 二、两汉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旨
  如上所述,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字、汉语、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在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中,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一)“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
  (二)“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如前所述,“龙凤文化”是继承和发展了夏商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炎黄先祖所尊崇的图腾。夏、商之后,龙凤的形象在华夏民族的心理上越来越伟岸丰彩,诗词歌赋、器皿饰物无不体现出龙凤呈祥的吉瑞之象。时至今日,虽没有人再将自己封为“真龙天子”,但“龙的精神”,即那种叱咤风云、驾驭自然的神伟形象,依然活动在每个人的心中,鼓舞着人们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三、两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
  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两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两汉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两汉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兴亡的一个标志;
  (二)两汉文化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
  (三)两汉文化对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总之,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的两汉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两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今后仍将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壮美,景物秀丽,大气雄风,荡人心魄。六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古文化遗存,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翻卷出一朵朵绚丽的浪花,陶铸出它独特的文化风姿。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辉煌的两汉文化遗存。
  这里是汉高主刘邦的故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就是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韵百世的活剧。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汉族,我们所书写着的汉字,交谈着的汉语,是否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可是,还有多少人能时时忆起那个出身于草莽阡陌间的布衣英豪汉刘邦呢?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徐州沛县丰邑中阳里。壮年时当上沛县泗水亭亭长。他不堪秦朝暴政,以超凡的胆略和才识,率丰沛乡党聚众起义,与项羽合兵灭秦。其后,又经历5年的楚汉相争,终于在公元前201年尽灭楚军与垓下,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如今,位于丰县刘寨村西的刘家祖茔已是芳草萋萋;展在丰县城东北的刘邦出生地龙雾桥上,更是满目云淡风轻;只有矗立在泗水亭畔的“大风歌碑”陪伴这举觞高歌的汉刘邦,讲述着千古****帝王卷,百世辉煌汉皇篇。“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也着实传诵出古国中华雄浑博大的情怀和百折不饶的意志。
  大汉王朝的建立,至少从两个方面标划出中华民族近两千年的发展方向。一是历经上古的部族纷争、春秋战国的割据伐守以及秦王朝的武力压服后,中华民族开始实现并实践着真正意义的疆土和制度的统一;二是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刘邦起,各封建王朝统治者都不得不关注着自己的统治基础——小农经济者的利益,载舟覆舟,兴衰成败,皆系于斯哦。想到这里,让我们再回首观瞻这尊汉刘邦的雕像,是不是感受到一份格外的凝重,一种难以言表的沧桑滋味?
  讲到汉刘邦,还有一位不能忽略的历史人物——项羽秦二世元年,他与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抗秦。在巨鹿大战中,他勇冠三军,九战九捷,力歼秦军主力,尽展盖世英勇。项羽曾定都徐州,自称“西楚霸王”。后又从徐州退出了历史舞台。内中的原因也只能从历史本身去寻找。历史呼唤着自身发展的代表者,呼唤着统一与强盛,自然也就遗弃了仅逞一身豪勇、仅求复国复仇的短视者。但忠厚的徐州人并没有遗弃他。在徐州城南户部山上,有一座号称“徐州第一胜迹”的戏马台,此台是项羽定都彭城后为观阅将士操练兵马而置。
  历经两千年的风雨,戏马台的建筑屡建屡圮。199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筹集巨资,大规模修葺戏马台。重修后的戏马台布局匀称,沉雄庄重,豪情逸飞,蔚为大观。“盖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为后人哀”,站立在戏马台上,我们从人杰鬼雄的西楚霸王身上,又能吸取到什么样的历史或人格的教训呢?
  历史的风云早已成为风云般流逝的历史,留给我们的除了历史的教益外,还有许多可为历史证言的遗物。在这方面,徐州可谓得天厚道。
  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后,对东方重镇且为桑梓故里的徐州作出了煞费苦心的安排。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刘交仍侍奉其左右,出人其卧内,参与政事决策,显然是最重要的皇族成员之一。楚国当时拥有薛、东海、彭城3郡36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西汉楚王共传十二代,东汉楚王、五代彭城王。这些诸侯王王妃列侯翁主以及文武重臣、贵族豪绅的陵墓,都隐藏在徐州市区周围的几十座小山中。这些王侯显贵的墓群及随藏的汉俑、汉画像石、汉代像石、汉代器物等,尽显汉代的经济文化成就。所以,有人称徐州的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中国汉代文物三绝”,有人称徐州为“世界级的中国两汉文化博览区”,都不足为奇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