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李白杜甫谁是唐朝诗坛老大

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少对生前友好、死后齐名的诗人。李白、杜甫是其中的一对,人称“李杜”。由于晚唐又出来李商隐、杜牧一对,为了区别,李白杜甫也被称为“大李杜”。齐名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追根溯源可能跟国人“好事成双”的心理有关。遇到凡事喜欢较真的人,往往会对齐名现象感到不满,总要分出一个高下优劣这才心安理得。树大招风,李白杜甫高下优劣的讨论题目,便格外引人入胜。扬杜抑李的,扬李抑杜的,主张不分高下优劣的,正好构成一架翘翘板。此起彼伏,难得有宁静、平衡的时候。

李白杜甫,两人生前和死后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大约都是李白名声大过杜甫的。但是,到跟韩愈齐名的张籍(约768—约830)和白居易的好友兼齐名诗人元稹(779—831)那里,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张籍特别推崇杜甫,有文献记载,张籍曾经把一套杜甫诗焚烧成灰,拌上油脂蜜糖,经常饮用,说是这样可以改换自己的肝肠(见《云仙杂记》)。元稹更是公开提出,杜甫的诗歌“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也就是说,杜甫是集大成的诗人,李白除了一部分自由奔放的诗歌和乐府诗勉强能跟杜诗相当之外,律诗尤其是长律排律,就远远不及杜甫了——他的原话大意是:这一类诗歌,李白离杜甫家的篱笆墙都还没有达到,更遑论升堂入室(元稹《杜甫墓系铭》)。

跟张籍、元稹不同,韩愈主张李杜之间不能分高下优劣。大概是张籍经常在韩愈面前扬杜抑李,韩愈不能苟同,于是以开玩笑的口吻,写了一首给张籍看的诗,其中有两句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韩愈文章影响深远,这两句诗也很有名;宋代著名文学批评家严羽,更是详细阐述了不应该给李白杜甫分高下优劣的观点(见其《沧浪诗话》)。但是,正如翘翘板之难以保持平衡状态,人们一直没有结束李杜优劣高下的纷争。举其荦荦大者,宋人苏轼、黄庭坚等人主张杜甫优于李白,明人杨慎则对杜甫颇有微词。现代学者闻一多推崇杜甫胜过推崇李白,他说,李白有杜甫的天才,没有杜甫的人格(《唐诗杂论·杜甫》);郭沫若却明显是扬李抑杜,李白事事高明,他的《陪侍郎叔游洞庭湖醉后》一诗,“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几乎是开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劈山造田的先河,杜甫处处猥琐,他的《八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始至终,暴露的就是一个地主老财的丑恶嘴脸(见其《李白与杜甫》)。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几种影响较大的大学文学史教科书,态度也不尽相同。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对李白杜甫一视同仁,都设专章进行介绍、阐述,而且篇幅相当;近年出版的两种文学史著作,复旦大学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北京大学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表面上是同等对待李白杜甫,而实际上都藏着扬李抑杜的私心:李白是干净利落的专章阐述,杜甫一章却阑入了介绍杜甫好友元结的内容。换言之,在他们的文学史宾馆里,李白住的是单间,杜甫住的是双人房。

本博主从前也曾赞同李白杜甫不能分出高下优劣的理论,曾经服膺李杜双峰并峙、难分高下以及“合之双美,离之两伤”的调和高论。但是,近年以来,日益感觉到,这种调和高论是建立在掩盖真性情、撒谎不说真话的沙地上的楼阁,是靠不住的。世上没有绝对相同、相等的两件事物,认为李白、杜甫各有长处,略有高下,合乎情理;世上之人,出身、处境、阅历、性情各不相同,有人喜欢李白,有人偏爱杜甫,无可厚非;我心里的李白杜甫有高下之分,不等于李白杜甫就一个伟大,另一个不伟大,因为别人心里的李白杜甫,高下可能跟我正好倒个个儿。

提倡说真话的时代,也应该提倡敢于不做“和事佬”的精神。

在李白杜甫问题上,我赞同闻一多先生的观点:喜爱李白,更喜爱杜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