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毛遂自荐的主父偃为何没有好下场?

贾谊的意思很明确,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样的话,皇帝拿着刀分奶酪,即使有人不满意,说皇帝偏心,光想着自己拿大份,让别人拿的奶酪都不够塞牙缝的。但是,因为这些人地盘小,实力弱,一旦表达不满,皇帝给小鞋穿,根本都没能力反手一击,甚至呲牙咧嘴的表情都不敢显露。这些人也只能干瞪眼,没咒念。这时候,皇帝根本也就不用管这些人的态度。文帝听了觉得很在理,落实了贾谊的建议,比如,把齐国砍成六块,把淮南国劈成了三份。
不过,把火腿肠砍成数段,这一段段的火腿肠还是火腿肠,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在汉朝的封建制度下,诸侯王的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和皇帝的权力是一样一样的。尽管汉朝为了防止诸侯们“上房揭瓦”,干出太出格的事儿,也为各个诸侯们送去了辅佐他们施政的国相,但这些人一般都是外乡人,身份是中央的特务和眼线。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他们死心眼,对诸侯们下手太狠,诸侯们也会明里暗里,使绊子,甚至放黑枪。如果为了使自己生活的安逸,就对诸侯们温柔,皇帝则不饶他们,当然,会惩处他们。不过,对于一些心眼坏的诸侯,看到这种情形,不但不害怕,还会在旁边抱肩、翘腿看笑话。实践表明,这种往诸侯国里掺沙子的做法,除了让大家堵心,真正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不做也罢。
法家的平衡
汉初的政治架构实际上是半封建、半专制。皇帝当然想搞彻底的独裁、专制,但是这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始终是让他恶心的苍蝇,或者是让自己肚子疼的蛔虫,不除去,总是不好受。从方便搞专制的角度看,皇帝其实喜欢的是郡县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那些在地方上当县令和郡守的人,都是皇帝按照一定标准选拔上来的人,这些人手中的权力也是皇帝亲手给的。在制度构建上,县令和郡守受到中央的直接控制,皇帝派个钦差和监察御史(那时候叫刺史),来到这些人地盘上视察,这些人也都是跪接、跪送,如见圣颜,比见亲爹还亲,比见神鬼还惧。皇帝还用虎符这种东西,遥控郡县地盘上的军队,任何图谋不轨的行为一旦被风吹到长安,皇帝拿出一根指头一戳,这些人立马彻底完蛋。更关键的是,这些人既不是皇亲,更不是国戚。一旦有一天,这些人不好好干活,甚至动心思想搞独立王国,皇帝不答应还在其次,老百姓也会觉得你算老几,也敢消极怠工、称王称霸,俺们都没想过,还在当着低眉顺眼的良民呢,仅仅出于嫉妒、不忿,这些人也不会有好日子过。更何况,这些县令和郡守们自己出身很白丁,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想着从“走狗”变成“牵狗的”。得到皇帝的宠爱,得到皇权的安抚,是大多数人感到是自己一辈子的最幸福的事儿。如果能最后博一个封妻荫子,这些县令和郡守们当然会感动得要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