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刘邦对部下其实很厚道 杀韩信是逼不得已


刘邦作为反秦主力的地位确定后,吸引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加入,从而形成归依集团,其中包括平民出身的陈平、郦食其郦商兄弟、韩贵族后裔张良、秦故御史张苍等,这部分人由于其突出的才能和战功获得了丰沛故人集团尤其是刘邦的认同和信任,并对其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在反秦和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军事力量一直处于较弱的态势,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刘邦的策略是以谋略胜,用精心的谋划代替攻城野战力量的不足,把谋略转化为战斗力,他对归依集团优厚有加,无疑是出于这个目的,他曾对项羽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10]。说明刘邦已经掌握了自己的优势,以自己之长,攻彼之短,归依集团构成刘邦政治军事集团的谋略层,就改变、补充了它原先单一武将结构,使之作为一个健全完整的政治势力?上政治角斗场。
刘邦
谋略层的形成只是使刘邦具备了胜利的条件,要达到最终的胜利,归依集团与丰沛故人集团必须进行归合,达到情感和利益上的高度统一,这就需要双方共同培育相互之间进一步接受的精神。然而,二者的合流并不是一拍即合的。刘邦自起事以来,投奔者日众,但其中不乏“顽钝嗜利无耻者”,这就损害了刘邦集团的形象,从而引起丰沛集团许多人的不满。陈平初投刘邦,即受到周勃、灌婴的攻击:“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平,反覆乱臣也”[12],这实际上反映了整个丰沛集团的疑虑。但刘邦了解到陈平并非平庸之士,不久就恢复了对他的信任。由此可见,丰沛集团与归依集团归合的基础是才能的展现和利益的共享。刘邦在当时的目的是:最大可能地吸纳人才,壮大自己的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对项羽作战的最终胜利,而最大限度发挥这部分人效力的办法是对他的部下一视同仁。归依集团归合于丰沛集团,无疑是刘邦所愿意看到的,他通过对归依集团的高官厚爵表示对他们的重视。陈平一到汉营,即“拜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欢”。刘邦以此昭示众人,目的是收拢人心,从诸将的反映看,他的策略显然获得了极大成功。同时归依集团也认识到,只有双方的和谐、圆满的归合,才能击败项羽,因此他们积极献计献策,主动消弭两个集团之间的隔阂,陈平“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14],他对刘邦集团可谓不遗余力。归依集团的这些举措,与刘邦用人不疑、人尽其用分不开,陈平献计以重金收买项羽将领,刘邦“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态所为,不问其出入”,完全摆脱了刚开始时的疑虑,而这些人屡献良计,也正是对刘邦的回报。
丰沛集团和归依集团相互认同和交融,进而形成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追求,最后结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团结的作战和谋略核心,这是刘邦立于不败之地的武力和智力基础,是西汉初期政权的支撑力量,刘邦能得天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发挥了这样的集团优势。而这一优势的展示,归结于丰沛集团和归依集团的归合;二者的归合,使归依集团取得同丰沛集团同等的地位,这样,一个更团结壮大、更富于生气的利益集团——便构成了。
在战争中归合形成的封侯者集团在汉政权初立时,共同维护了政权的稳固。封侯者集团和汉政权之间存在着一种牢固的互动关系,而此二者又与刘氏皇族之间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又相互补充的有生命力的政治三角架构。刘氏政权是他们利益的体现和保障,任何危害刘氏政权的企图,都会受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在铲平异姓诸侯王过程中,封侯者集团追随刘邦左右,成为平叛的主谋或主将。刘邦死后,吕后擅权,专封诸吕,封侯者集团多持不合作态度,对吕氏敷衍了事。然而吕后一死,这些功臣联合刘氏皇族,尽诛诸吕,复立刘氏,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文帝。封侯者集团最终以极强硬的手段维持了他们与刘氏政权的生死相依关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