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正说三国谋士

 八、未雨绸缪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出山,开始了他兴复汉室的艰难历程。这一年,他二十七岁。
  虽说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但想真正实现它却是千难万险。当时刘备寄居新野弹丸之地,手下不过数千人马。而曹操已经平定了北方,正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南下。形势非常紧张,时间异常紧迫。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扩军备战;二是建立水军。
  因为刘备是寄居在刘表的地盘,所以这一切必须得到刘表的首肯。刘表虽无四方之志,但他并不糊涂。他不仅允许刘备扩军,还拨给他数千精兵,让他坐镇樊城,总理江北(汉江以北)防务。刘备移师樊城之后,一面招纳流民,扩充军队,一面分派关羽建立水军,造船练兵。后来,正是关羽这支水军,关键时刻挽救了刘备。
  建安十三年,一向平静的荆州再也无法平静下去了。北方曹操还没来,江东的孙权先打了过来。这年春天,孙权发动了第三次讨伐黄祖的战争,诛杀黄祖,并掳走了数万江夏百姓。诸葛亮敏锐地意识到,江夏对刘备至关重要,便指点公子刘琦去做了江夏太守。
  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这是诸葛亮刻意为之。刘琦公子当时正纠结。眼看着父亲一天天变老,后母蔡氏对他越来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敌意,还有那不是舅舅的舅舅蔡瑁对他也越来越冷淡,这让他感觉危机四伏,只得向诸葛亮求救命之计。诸葛亮对他说:“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刘琦省悟,就向父亲请命去做了江夏太守。诸葛亮这一招,看似为刘琦着想,其实是为了刘备。他早在隆中就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占据江夏是实施这一策略的重要保障。事实上,江夏成了刘备最后一块落脚地。如果不是刘琦在江夏,后果真不堪设想。
  刘备在荆州集团能依靠的只有刘表与刘琦父子。现在刘琦去了江夏,荆州只能靠刘表。对于荆州内部的状况,诸葛亮洞若观火。他深知荆州投降派的势力很大,也知道他们对刘备很敌视,但刘表注定不会投降曹操。因此,他为刘备制定的策略就是全力支持刘表,最大限度地争取抗曹力量。
  面对即将到来的曹操大军,刘表会如何应对呢?他准备把荆州让给刘备。
  这绝不是笔者信口胡说,这是有史料为证的。最有力的证据出自王粲的《英雄记》,里面清楚明白地记了一句:“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刘表此举,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多年深思熟虑的结果。确实,如果不投降曹操的话,这就是刘表的最好的一种选择。因为只有刘备才有能力保全荆州,而刘表也可以就此保全个人名节。
  有人也许会问:既然刘表想把荆州让给刘备,他为什么不及早行动呢?
  这事不能提前,必须等到曹操来攻时方可。如果提前,势必引起荆州众人的强烈反对,从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如果曹操来攻,刘表让刘备主持抗曹大计,众人将无话可说,因为他们谁也没能力对抗曹操。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凡事不可操之过急,操之过急往往适得其反。刘表必须等待。
  诸葛亮也在等待。他们等的是同一件事,就是曹操大军南征。
  千百年来,几乎没有人真正读懂刘表,只有诸葛亮读透了他的心思。诸葛亮早就料到,曹操大军南征,刘表会把荆州让给刘备,这就是“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的潜台词。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刘表竟等不及了。
 九、兵败当阳
  如果刘表不死,事情将会按诸葛亮的预想发展,那样的话,一切将会顺利得多。可惜天不遂人愿,就在曹操将要南征的时候,刘表病了,一病不起。
  事情因此变得很麻烦。其实如果刘备能听从诸葛亮,完全可以避免一些麻烦,可惜刘备没听。诸葛亮料定,刘表病重一定会把荆州托付给刘备,便劝刘备千万不要推辞。果不其然,刘备前往探病的时候,刘表郑重提出让刘备“便摄荆州”。刘备怎么做的呢?他坚决推辞。他说:“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有人对此表示诧异不解,刘备说:“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刘备不是不想要荆州,他非常想要,但他不想因此给他人口实,落一个不义之名。然而既得地盘又得好名声的好事儿注定不会再次降临到刘备身上,因为他的优柔寡断,因为他的虚伪,这次他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
  当刘备再一次去探望刘表的时候,连刘表的面也见不到了。刘府内外已被蔡瑁、张允所控制,任何人都不得入内。显然,刘表托国的事情他们已经得到了消息。刘备没办法,只得派人通知刘琦,让他速回襄阳看望父亲,以期求得转机。没想到,刘琦连家门也没能进去。那蔡瑁亲自挡在门口,对刘琦说:“将军命君抚临江夏,其任至重。今释众擅来,必见谴怒。伤亲之欢,重增其疾,非孝敬之道也。”刘琦苦苦哀求,蔡瑁执意劝阻,刘琦痛哭流涕不果,只得含泪回转江夏。
  事情很明显,问题很严重。“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刘备应该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刘备控制荆州的唯一机会。蔡瑁间人骨肉,不义在先,刘备带刘琦闯宫问疾,天经地义。借此机会拿下蔡瑁、张允,就基本控制了荆州。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这不仅关系到荆州的前途命运,还关系到刘备的生死存亡。不要说刘表还有托国之言,即使是为了保命,刘备也不应该不采取行动。然而很遗憾,他什么也没做。
  于是事情再无可挽回。建安十三年八月,刘表病逝,蔡瑁、张允等人拥立刘琮为荆州之主,接替刘表为荆州牧。此时,曹操的南征大军已经出动。面对曹操的汹汹大军,十五岁的刘琮很痛快地选择了投降。他不想投降也不成,因为这是众人的意志。
  这边刘琮已经投降了,那边刘备还蒙在鼓里。刘琮年纪虽小,品性倒不坏。他觉得这样很对不住刘备,便派宋忠到樊城宣旨,告知刘备自己已降曹公,希望刘备也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了。可以想象刘备此时的感受,那无异于晴天猛然响了一声霹雳。
  怎么办?诸葛亮劝刘备主动出击袭夺襄阳,刘备却选择了被动逃跑的“走为上”计。其实“走为上”并不错,错在不该带上老百姓。刘备携民过江,来到襄阳城下。诸葛亮再次劝他攻取襄阳,这是保全百姓的唯一出路。带着这么多百姓跑路,肯定跑不掉。只有在襄阳一线组织起有效抵抗,才能为他们南撤争取更多时间。
  有人质疑襄阳城能不能攻下的问题,甚至有人说诸葛亮出的是馊主意。
  襄阳城确实城坚守固,但现在刘琮降曹,大失民望,群情激愤正无处发泄;刘表去世,蔡瑁、张允弄权,荆州将士多有不服;这都是有利于刘备的因素。如果刘备攻城,城内必有内应,那样的话攻取襄阳将不是难事。刘备攻下襄阳,蔡瑁、张允只能保刘琮出逃,这样刘备就可以占据荆州,进而实现连吴抗曹的战略计划。另外,刘备想攻取襄阳,不一定非要强攻,还可以智取。襄阳上下人心浮动,刘备有很多机会发动突然袭击。很遗憾,刘备再次否决了诸葛亮的建议,带着十几万老百姓用蜗牛的速度向江陵进发。
  如果说取襄阳是上策,那么走江陵就是中策,奔夏口就是下策。刘备选择了中策,却走成了下策。当阳一役,他的陆战队几乎全军覆没,他的一妻二女也成了曹操的俘虏。如果没有赵云拼死保护,他的独子阿斗估计也难以生还。如果没有张飞据水断桥挡住曹兵,刘备自己能不能死里逃生都是个未知数。这一战,刘备是惨到家了。
  本来家底就不厚,这一战又输掉了一大半,接下来刘备该怎么对抗强大的曹操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