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正说三国谋士

 六、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十年,终于等来了刘备的三顾茅庐。
  很遗憾,刘备三顾茅庐不是因为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也不是因为诸葛亮自比管乐,而是因为徐庶的推荐。这就是说,刘备在荆州七年,早就听说过诸葛亮,却一直没有登门拜访。由此可见,刘备的礼贤下士还有很大差距,难怪他手下没有一个一流谋士。
  好在徐庶来了,对他提起了诸葛亮。这时,他想到的是“君与俱来”。就是让徐庶带着诸葛亮一起来。当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的时候,刘备才如梦方醒。为了他的大业,他决定放下自己的架子,去拜访这位大贤。没想到,连去两次,也没见到诸葛亮的人影。最终,刘备经受住了考验,他第三次登门,终于见到了诸葛亮的庐山真面。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经过。
  这本不是一个疑案,然而有人怀疑。怀疑论者并非毫无来由,他们的依据是《魏略》中的一个材料:“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单看这个材料有鼻子有眼,且又入情入理,不由你不信。可是按这个说法,诸葛亮就成了自荐,这与三顾茅庐严重矛盾,而这个矛盾根本无法解释。
  显然,两个材料肯定有一个是假的。
  如果三顾茅庐是假的,那么“隆中对”、《出师表》就都是假的。这可能吗?不可能。徐庶、关羽、张飞,都是亲历者,可以作证。刘备是听了徐庶的话才三顾茅庐的,关羽、张飞是跟随者,请来诸葛亮之后,刘备如鱼得水,“关羽、张飞等不悦”,这都是确凿的证据。《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就更不用说了。
  《魏略》的说法可有旁证?没有。它不仅没有证据,还存在三个明显的疑点。第一,徐庶何在?有徐庶在,诸葛亮不需要自荐。第二,刘备的冷淡莫名其妙。客人没走,便自顾自结牦牛尾玩儿,这是礼贤下士的刘备吗?第三,初次见面,诸葛亮怎么可能把刘备的军事机密了解得那么清楚,包括他有多少人马,包括他有没有扩军的计划、方略等等。如果这事真有,只能在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之后,也就是三顾茅庐之后。《三国演义》就是这么处理的,那样才显得顺理成章。
  不知现在还有人相信《魏略》的说法吗?肯定有。因为他们对“三顾茅庐”存有疑问。他们怀疑:诸葛亮能那么等下去吗?刘备如果不来他就老死田园吗?
  事实上,从刘备的角度来看,他一定会顾,而且他一定会三顾;从诸葛亮的角度而言,他一定要等,而且必须要等到刘备三顾。

  刘备(图0104)
  刘备为什么一定会三顾茅庐?首先因为他的志向。这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想实现大志必须有大才辅佐。现在知道有大才在彼,他怎么能不顾呢?其次因为境遇。他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再无大贤指点迷津,恐怕会死无葬身之地。第三是因为徐庶。徐庶先到了刘备身边,刘备非常器重他,然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并且提醒刘备应该“枉驾顾之”。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能不去“顾”吗?
  因此说,让诸葛亮走出草庐的人其实是徐庶,而不是刘备。如果没有徐庶,刘备还真不一定去请诸葛亮,但是有了徐庶,他一定会去的。徐庶在刘备身边其实扮演了鲍叔牙的角色。试想,有了鲍叔牙,自比管仲的诸葛亮还怕没有用武之地吗?
  面对刘备的来访,诸葛亮选择了避而不见,如是者两次,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然不能见,这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试探和考验。第一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有诚心,第二不能让他感觉一切得来太容易。人啊,有个极其讨厌的劣根性,很容易得到的东西他往往不懂得珍惜。基于此,让刘备跑三趟,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再三”,诸葛亮经过第一次的试探,又经过第二次的考验,面对刘备第三次来访,他决定接见了。
  这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但见面的目的两人都心知肚明。刘备是为寻访大才而来,诸葛亮则要出山建功立业,因此这一次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刘备失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