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毛岸英回乡被称为太子 急忙制止连呼要不得(2)

临走前,毛泽东又叮嘱岸英伯父:“见了乡亲们要有礼貌,辈分大的男人北京叫爷爷,我们韶山称阿公,长辈喊伯父叔叔婶婶阿姨,同辈的以兄弟相称,或者喊同志,不要没大没小的。再一点,要入乡随俗,不要有任何特殊,老百姓最不喜欢摆资格的人。”伯父心领神会,用地道的韶山话回道:“晓得喽,爸爸,你还有么子吩咐的?”毛泽东笑笑,递给他一个皮包,用手指指说:“这里的一些票子,是我多年的积蓄,是我资助你的,看到真正困难的乡亲,你就见机行事吧,俗话说,空手进门,猫狗不理……总之,你看着办吧。”    不让别人叫他“太子”
    1950年5月,岸英伯父随李克农到武汉出差,在武汉办完了公事,5月23日到达长沙。5月25日是外婆八十寿辰,他带着父亲的贺信和寿礼赶到了。
    5月25日由省委交际处出面,为杨老太太八十大寿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庆祝会,同时,也是为我的伯父接风。
    伯父时刻怀念着牺牲了20年的妈妈。舅舅、舅妈决定陪他去板仓扫墓。
    到板仓,回到他小时候最熟悉的外婆家,他激动得不能自持,中午,他三口两口扒了半碗饭,便要舅舅跟他去看妈妈。
    在棉花坡,在“毛母杨开慧墓”的石碑前,我伯父这个1.8米的大汉,扑的一声跪在母亲的墓前,泣不成声地哭诉着:“妈妈,妈妈,儿子回来看你来了!”
    岸英伯父扫墓回来,便要舅舅带他到板仓的十几家贫苦农民家里,对那些曾经为安葬妈妈出过力的老人,他再三鞠躬致谢。
    第二天,有上千农民来到杨公庙,一来是看岸英,二来是要向岸英打听土改的政策,杨公庙挤得水泄不通,这天,成了板仓少有的盛会的日子。
    舅爷爷杨开智陪岸英伯父站在戏台上,并介绍“岸英小时候在这座杨公庙小学读过书,这次毛主席要他到板仓来看大家,跟板仓的老乡们见见面”。
    岸英伯父忍住热泪说:“父老乡亲们,20年前我三兄弟被迫离开板仓,今天,我回来了,20年里,我时时惦念着板仓,想念着埋在棉花坡的妈妈!也想念乡亲呐!”
    台下响起了妇女们唏唏嘘嘘的抽泣声。
    伯父话锋一转,又尽其所知,向乡亲们讲解着土地改革的问题,满腔热情地回答着大家的提问……
    韶山的父老乡亲们像当年盼毛润之一样盼望毛岸英,欢迎毛岸英。
    “哈,太子回来喽!”
    “嘿,太子荣归故里啦!”
    “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骑着高头大马回韶山冲来啦!”
    岸英大吃一惊,脸色苍白地连忙张开双臂,急切地大声对乡亲们说:“要不得,要不得,千万莫咯样讲,要是爸爸晓得了,会谩它(生气)的呢!”他态度非常诚恳地对大家说:“就叫我岸英或岸英同志吧!阿公叔子们喊我小毛伢子也行!”
    伯父不时掏出笔记本,记下老百姓的想法、要求,一些民间谚语,他也记在了本子上。
    夜深人静,剥了漆的办公桌上,燃着一盏桐油灯。伯父坐在桌边,热情的乡亲们聚在那儿久久不散,听他讲外面的情况,向我的伯父述说家乡的事情。直到午夜时分,陪同的人见太晚了,才说服了乡亲们回去睡觉,也让我的伯父早些休息。
    岸英伯父在韶山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前后花了6天时间。临走前,他与韶山党支部的同志座谈时,再三强调,在土改中要讲政策,要依靠贫苦的农民,要团结中农……
    临别借钱还债
    他那鼓鼓囊囊的皮包,在韶山一转,钱被他零零落落地送光了,变得干干瘪瘪的。这次回家乡使他醒悟:虽然人民在政治上解放了,但大多数农民仍过着贫困的生活。解决贫苦农民困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行土地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否则,就是拿一火车钞票,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伯父回到长沙交际处,便趴在桌上给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写信。原来,他回韶山时,住在毛震公祠对面冲里的毛贻泉找他讨债,说他爸爸毛泽东某年某月借了他的100块大洋,云云。
    他已两手空空,无法偿还,只好求助于王首道,信的大意是:几十年前,我的父亲从毛贻泉手里借过100元钱,这次回去,人家找我要钱。我原先不知,又没有准备,现在我的钱已用完了,请求借给100元钱,以解燃眉之急!
    (摘自《我的伯父毛岸英》,刘海波荐)本文略有改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