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9904
- 精华
- 0
- 积分
- 85283
- 智慧
- 41832
- V 币
- 1214
- 贡献
- 0
- 金豆
- 125496
- MV号码
- 75122
- 注册时间
- 2009-4-6
- 最后登录
- 2014-4-27
|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6:30
| 只看该作者
决定元帅和大将人选时,还有一个很少有人想到的干扰因素,即国军的“投共”将领。
当时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廖运周等人都有军职,必须授衔。而比他们地位更高的国军将领如何安排?当时曾有动议授傅作义大将军衔,但比傅地位更高的程潜、龙云、卫立煌等人这时候都在人大国防委员会里。最后实在无法平衡,只好“一刀切”,这几位国军的高级将领均未授衔。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人选的决定过程拖了很久。五三年贺龙率祖国慰问团赴朝,在对志愿军高级将领的一次讲话中评论过军衔制,并以诙谐的口气透露:“军委已内定兄弟我为一名元帅了。”可见那时对人选已酝酿了一段时期了。而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了两年之后,人选才最后确定。
在几大派系中,原红一方面军和八路军的势力最大,二十个人选中有三分之二属于这一派系或有极深渊源。陕北方面最弱,仅有大将一人。
相关阅读:历史揭秘: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为何叶剑英名列最后
叶剑英 在国内战争时任总参谋长,地位在十个元帅中仅次于朱、彭,为什么在十个元帅中他竟列名最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