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隋炀帝墓真身确定 扬州已有景点“隋炀帝陵”继续保留

新华网南京11月16日电(记者 蒋芳)16日,中国考古学会在江苏省扬州市宣布,此前在扬州市发掘出土的西湖镇曹庄隋唐墓葬主人确认为隋炀帝和萧后,考古人员还证实,在墓中发现了炀帝的牙齿和萧后的骸骨。
此前,扬州一直有一个清代大学士阮元考证并修缮的隋炀帝陵,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了省级文保单位,是当地的热门景点。考古专家究竟凭何“铁证”否定已有“身份”的帝陵?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却为何称作“墓”而非“陵”?随着真墓现身而被称作“伪陵”的热门景点,又将如何自处?
墓志、随葬品印证史料专家认为“铁证无疑”
今年春,考古人员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并不起眼的砖室墓,每座仅二三十平方米。然而,墓中发现的“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样引起了他们的重视。经过初步考证,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很有可能就是隋炀帝杨广。
在这一爆炸性消息经媒体报道公布之后,扬州市文物局遭受了不小的压力。民间的质疑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仅凭一方墓志如何认定这是隋炀帝陵?墓志铭上同时出现隋朝和唐朝的年号,难道是在玩穿越吗?此前不是已经有一个隋炀帝陵了吗,怎么又冒出来一个?
同时,学者中也存在两种意见。怀疑派认为,新隋炀帝陵目前仍存诸多疑点,按照封建制度,隋炀帝墓中不可能有墓志铭,应该为金匮玉册。力挺派则坚称,墓志铭风化严重,可信度极高,不可能造假。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考古发掘如何确定墓主人身份,首要就是看文字资料。目前,采取最新的3D等技术手段,隋炀帝墓志读出的文字是与史料符合的。其次,尽管是唐朝李世民为炀帝和萧后下葬,但仍是按照帝制,随葬品的规制和唐大明宫出土的相似,随葬品等级如此之高也证明墓主人身份尊贵。第三,这次还出土了人骨,包括牙齿和骸骨,其中年龄、性别均与文献记载的情况吻合。
对于意料之外的骸骨,尤其是隋炀帝墓葬中发现的两颗牙齿,专家们表示十分惊喜。
北京大学教授赵辉说:“萧后是一次下葬,杨广是迁葬,长江流域酸性土壤,原先预计保存不会这么好。接下来如何保存专家组也在讨论论证,一定会采用最先进的手段进行保护和研究。”
王巍说:“虽然现在还无法肯定能否成功提取DNA,但无论如何,都不会影响这个墓葬的性质和年代。”
为何是“帝墓”而非“帝陵”?
一般来说,皇帝死后下葬的陵寝被称作“帝陵”。尽管此次专家一致认定这是隋炀帝和萧后最后下葬的场所,却罕见地使用了“帝墓”这个称号。
对于这个有些“别扭”的定位,有人质疑是否仅为了避嫌“开挖帝陵”而刻意强调发掘的是帝墓。
考古专家回应称,之所以定位为“帝墓”而非“帝陵”是经过讨论后的结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说:“最重要的原因是,隋炀帝在下葬的时候身份已不是帝王,政治上失去了皇帝的地位。尽管唐朝在下葬时仍然按照帝王的规制,出土的随葬品跟大明宫也是一样的规格,但严格意义上,仍然只能称作帝墓而不是帝陵。”
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这位生前据称好大喜功的帝王,死后所安葬的主墓室仅有6米多长,8米多宽,仅从规模上看确实十分寒酸。
考古专家分析,这种“寒酸感”与其死因和多次迁移有关。毕竟从公元618年被宇文化及缢死后草草下葬,历经多次迁移,直到公元648年才最终与病死的萧后合葬。“但从考古意义上来说,其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2013年重大考古成果。仅萧后墓中出土的编钟16件、编磬20件,就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隋唐时期的编钟编磬实物,填补了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空白。”王巍说。
真墓现身,“伪陵”何去何从?
在西湖镇考古发现之前,扬州已经有一座隋炀帝陵,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是清代嘉庆年间的大学士阮元捐建,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该处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1995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随着真的隋炀帝墓的现身,“伪陵”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此前有扬州学者李文才表示,以新墓推翻清朝阮元发现的隋炀帝陵是不科学的。“阮元是一个大考据家,他考据没有任何功利主义思想,下结论是非常谨慎的。”
一位考古专家表示,阮元所采用的考证方法与现代考古技术显然不可比,他只是考察了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传说,就认定那里是隋炀帝陵。现代的考古发掘是重实证的,显然后者的结论更加科学。此前一些考古专家也曾对槐泗镇槐二村的隋炀帝陵持怀疑态度,并一直在探寻隋炀帝葬身的确切地点。
既然真墓已无疑义,那么“伪陵”是否将面临着“摘牌”的命运?此次考古发掘领队、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表示,并不会因此全盘否定阮元的考证,而且从文物保护的角度上来看,考证和修缮的隋炀帝陵也是重要的历史遗存,还会继续予以保护。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