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家长,你操纵着孩子的性格和学习成绩的走向

家长,你操纵着孩子的性格和学习成绩的走向

教育孩子是家长心中一块永远的“痛”, 到底怎么做,我们的孩子才更加优秀,我一直认为优秀孩子的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地方……笔者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鄙见,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让责备有效却无害

孩子毕竟是孩子,无论我们怎么说,他还是有孩子气的时候。如果你因为孩子生了气,发了火,那很自然,但气可不要出在孩子身上。往往,在气头上说的话,情绪的发泄会占了大部分;而往往这些话也会是充满不满与杀伤力的。或许是“你每次都这样,说都不听……”的翻旧账式;也或许是“你是笨还是怎么样,听不懂呀!”的人身攻击式;甚至更除了语言暴力外,再加上肢体的暴力,企图将所有的气愤都发泄在孩子身上……可是,最后呢?自己的气,消些了;孩子的伤,却重了……;一阵吵闹下来,受伤最深的是孩子,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生气时,难道真的只有打、骂才能解决吗?动口动手之前,先试试看其他的办法吧!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可以怎么做,对孩子,对自己,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每位孩子的状况都很不一样。因此,必须多想想几种适合自己家庭的处理方式去面对的问题,让责备有效却无害!


二:教育孩子要采用正面思考的方式

美国的小学,常常教育家长怎样对孩子说话。

比如,学校告诉家长:孩子的美术作品不够好,你不能说“你画坏了”,而要说:“你想想,是不是还能改进些?”而当孩子的功课做错了时,你最好别说:“你错了”,要很委婉地讲:“你检查一下,有没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去做?”

永远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学校的老师说:“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都能用正面思考的方法对待孩子,他将来也会以正面思考的方式对待别人。相反地,如果他从小接触的就是恶意的、否定的言词,他将来也会以'负面思考'看这个世界。”

孩子放学很晚才回家,正面思考的家长就会问:“这么晚回来,是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负面思考的家长则会挖苦说:“外面那么好,你还回来干啥!”

我们有些家长总喜欢采取负面思考的方式冷嘲热讽,声色俱厉,无形中处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害。


三:学会向孩子道歉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威信的树立,并非由于他们的一贯正确,而是由于他们实事求是,严于律己,进而取信于孩子。一个人做错了事,伤害了别人,必须向人家道歉。父母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或寻找适当机会与孩子谈论自已的过错,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只有孩子感到父母真正是言行端正,才能产生由衷的敬意,父母的威信也才会真正树立起来。

同时,道歉还是要注意在心平气和时,道歉的主旨要明确,态度要诚恳,所说的道理要中肯。如此,必会有深刻的教育效果。


四:请不要吝惜你的赞美

东方父母大多比较含蓄,即使孩子有好的表现,也只是轻描谈写带过,顶多说甸“好乖”而已。孩子年纪小,对许多行为的好坏、可行不可行还无法自行判断,必须靠外在力量来作为衡量标准,爸妈的反应就是他们最主要的依据。

孩子十分在意自己在爸妈心目中的地位,如果爸妈能够常常给孩子一些赞美,不但能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会让孩子乐意保持那样的行为。只要爸妈时时提醒自己多看孩子的优点,相信一定会觉得孩子愈看愈可爱。而在看到优点时,别吝于表达出来,大优点大称赞,小优点小称赞,试几次以后,就会愈说愈自然了。常常赞美孩子,真的不是那么困难的。

提醒爸妈:赞美时别只是说“好棒”、“好乖”,要加上具体事例,才能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真心。而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五:幽默有效的家教手段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家庭教育也同样如此。幽默感应在父母的语言修养中列居特殊的地位。

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不可忽视的家教手段。幽默感可以感染孩子。在一个充满幽默欢笑的家庭里,孩子就会变得活泼、热情、开明。目前,西方国家的教育机构相当重视对孩子幽默感的培养。作为启蒙教育的父母,与子女开些善意的玩笑,鼓励孩子说些健康的俏皮话,用幽默的方法教育孩子,是十分有益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绝非逗乐,而是在培养孩子健康欢乐的个性。父母多一份幽默,子女就更多一份笑声,多一分欢乐,多一分力量,幽默不仅能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人为的紧张情绪,而且可让子女在笑声中健康身心,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六: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焦点

父母常把学习焦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考试考了几分?班上排名多少?),如此一来,就是教导孩子,你做的所有学习,都是为了取得这些外在的肯定。换言之,也就是在培养为胡萝卜而奔跑的兔子。

如果父母亲能教孩子,把学习焦点放在学习的成就感上,感觉就会截然不同了。其中的差别,在于不把孩子跟别人比,孩子只该跟自己比较,多学了一些知识,自己就有所进步,当然值得高兴。如此一来,孩子可以从获得知识当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和成就。这么做,就会培养出热爱奔跑的兔子。

例如,当孩子拿了一个69分的数学成绩单回来,把学习焦点放在学习成绩上的家长,就会暴跳如雷地说:“你怎么考的这么烂?你丢我们家的脸!”

而把焦点放在学习成就感上的父母亲,就会这么说:“这次你考了69分,表示大概还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你还不知道的,爸妈和你一起坐下来,看看这三分之一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帮助你把不懂的地方搞懂。”这么一来,孩子就会持续热爱学习,继续努力了。

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学习热忱,孩子才能乐在学习而发挥潜力,取得他真正应有的学习水平。


七:培养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观

孩子的学习动机被扼杀的原因之一,是父母亲只认为,在学校考试成绩良好,才是未来有出息的保证。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在意,而造成孩子过多压力。

然而,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博士(Howard Gardner)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多元智力因素理论”。主张要判断一个孩子是否聪明,应从八大能力来做分析。

前三项是传统智力因素:1、数学逻辑能力;2、语文能力;3、空间能力;

另外这个划时代的创新理论,还加了5项新的能力指标,来判断一个孩子是否聪明,其中包括了——4、体能;5、音乐能力;6、了解自己的能力;7、了解别人的能力;8、理解自然环境的能力。

这一提倡“多元化价值观”的教育理论,如今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原来一个体能很好的孩子(例如像姚明),在校的数学成绩若不如其他孩子,以传统的眼光来看,就不是个聪明而会受重视的孩子。然而按照Gardner这个“多元智力因素理论”,拥有极佳的体育素质也是一大能力,这个聪明的孩子绝对值得父母亲好好栽培。

所以,如果父母能用多元价值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成果,就会发觉,其实每个小孩都有他的闪光点,父母亲的职责是去发现这些闪光点,让它可以熠熠生辉。


八:培养孩子的学习弹性。

要让孩子永保学习的热忱,除了先让孩子真心喜欢上学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需要培养,就是“学习弹性”。

所谓的“学习弹性”指的是,一个人处理压力,面对挫折跟接受挑战的能力。具有学习弹性的孩子,能有效地处理学习挫折,不良成绩,负面评价,以及学习压力。

1)帮助孩子做正面的归因。

学习弹性的培养,首先应着重在孩子看待挫折的眼光。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遇到挫折时,负面消极的想法,会使人压力倍增,容易半途而废;而正面积极的念头,则会让人拥有极佳的抗压及抗挫能力。

因此,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母亲应该帮助他学会做乐观正面的归因。

例如孩子考试没考好,负面消极的归因会是“我很笨!”,而正面积极的念头是“我这一次没考好……”;成绩没有其他同学好时,孩子负面消极的归因会是“别的小孩都比我聪明。”,而正面积极的念头则应该是“我还没找到最有效学习这门知识的方式。”

观察孩子的归因,辅导孩子做正面、积极的思考,就能帮助他提高学习弹性。

2)帮助孩子切割他的功课。

面对念不完的课本,做不完的习题,孩子不知如何入手,因而倍感压力。这个时候,父母亲给孩子最好的协助,是帮他将内容做切割,大目标切割为小目标,比如一天背十个英语单词,做二十个数学题等等。只要按照这个计划,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学会这门知识。

同样的,在这里焦点要放在学习成就上,而不是放在学习成绩上面。

掌握了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技巧,就能让孩子从心出发,热爱学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