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77
- 精华
- 0
- 积分
- 355
- 智慧
- 170
- V 币
- 8
- 贡献
- 0
- 金豆
- 510
- MV号码
- 48726
- 注册时间
- 2008-6-3
- 最后登录
- 2008-11-6
|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09:00
| 只看该作者
在通胀时期,商誉是不断给予的礼物。但是,这种说法自然只用于真正的经济商誉。假会计商誉是另一回事。……荒谬的价格去不了别处,所以最终只能反映在商誉账户中。考虑到创造这个账户的管理纪律之匮乏,这个账户最好标成“无目的”(NO-WILL)。
这句话促使我反思A股上市公司的价值。我后来看《格雷厄姆以后》,里面说到奔驰的商誉问题很给人启发。奔驰品牌尚且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把平安、招行、万科这些牌子看得如此贵重呢?世上有非招行不存钱、非平安不投保、非万科不入住的人士吗?好像没有。上述还是公认的好公司。至于那些一定要靠持续不断投入大量有形资产才能实现高增长的(比如工程机械类的公司来讲),PB高得恐怖,只会拿PEG唬人,收益率貌似不错其实乃是炒股所得,它们又能有什么商誉呢?
绝大多数A股优秀企业目前的竞争优势还只是技术优势、公司治理优势,这些都不构成真正的壁垒。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优势可以续存很多年,并按照“良好的意愿”来曲解商誉(GOODWILL)的本义。
最极端的例子,牛市里有分析师倡导买国字头的企业,说“中国”两字就值多少多少钱,那真是荒唐透顶;我们都是中国人,算起来也是国字头的,可怎么看上去还是像草芥呢?
茅台也算是很极端的例子,过去怎么涨成那样的我不太清楚,就目前来讲,只要头脑正常的都看得出好的银行股比茅台低估多了。试问在通胀时期,“茅台”两个字怎么持续不断地给你礼物?一直涨到3000元一瓶么?
如果轻信所谓“金字招牌”而高价购买了一个企业的股票,那等于自己给自己编造了一个虚假的商誉账户,只能年复一年地摊销到自己头上。
反过来,当大家都高呼平安是强盗、万科是坏蛋的时候,当这两块招牌非但不能溢价反而要折价的时候,倒不妨重新审视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