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520
- 精华
- 2
- 积分
- 571
- 智慧
- 245
- V 币
- 269
- 贡献
- 0
- 金豆
- 705
- MV号码
- 22033
- 注册时间
- 2008-4-3
- 最后登录
- 2011-2-1
|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2:03
| 只看该作者

下班回来在车站等公交车,今天天气异常闷热,才想起收到的手机短信:今天是大暑。这么热的天气让人很想钻进冰窖不出来。忽然想吃冰棍儿了,这才意识到进入夏天以来好像还没有吃过,没有冰棍儿的夏天让人不可想象,不是白过了,眼看夏天已经过去一半儿,这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吃根冰棍儿了。
环顾四周,使我惊讶的是等车的人是那么的多,然后吃冰棍儿的人一个也没有,所以我判断:这些人一定是都热傻了。再放眼望去找不到一个买冰棍儿的摊点儿,郁闷之余让我匪夷所思,终于找到了来上海两个多月还未吃过一根冰棍的原因——这里既没有人吃,也很少地方可以买到这个“稀罕”的东西。最后好不容易在附近的一个便利店买到,而且这里的可选择的品牌和口味很少,在跟我同事抱怨时被一位老上海听到,笑着说:“这个东西上海人都已经很少吃,所以买不到了,只有超市里卖,现在的年轻人都喝水了。”
喝水就不用吃冰棍儿了吗?什么逻辑!这不禁让我想起孩提时代的老北京到处是用自行车捎个木箱子盖着大棉被卖冰棍的人,这些人推着车满街吆喝,在家里听到那些人喊:“卖冰棍儿了,奶油、小豆、巧克力冰棍儿~~~~~~~”,心里都感到凉快了,赶紧奔出买上一根。那时候叫冰棍儿真是“名副其实”,除了冰就是棍儿,不像现在的很多的奶油、巧克力,所以升级称之为雪糕了。那时候吃冰棍儿不是咬着吃而是用口嗦着吃,可不能像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吃人参果时候还没有尝到滋味就吞进肚子里去了,所以一跟冰棍儿要吃上好半天。小豆冰棍冻着吃和化了吃感觉不一样,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一个冰棍儿5分钱,一根冰棍儿还要冻着吃一半儿,化了吃一半儿。呵呵,现在咱上班有钱了,买它七根,冻着吃三根,化着吃三根,吃不了在扔进垃圾桶一根,好好补偿一下咱“被伤害的幼小的心灵”,呵呵。
从回忆中拉回来,那位老上海还说:“以前上海也是到处是买冰棍的,现在人们都已经不喜欢吃了。”可我还是喜欢吃,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几乎是一天两根的,即使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同事还相互请客吃雪糕,绿色心情、脆皮山芋、巧乐兹、黑咖啡等等,都是北京人喜爱吃的口味。
上海人总攻击北京人傲气、官腔,北京人攻击上海人小气、排外。在北京人和上海人对骂声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定位和特色,上海作为国际化的都市担负着经济增长的重任,必然更多的舍弃一些传统的东西,而天子脚下,大邦之地的皇城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政治中心还是很好的继承、保留了中国传统东西。
要问我想吃什么雪糕,我说: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北京我喜欢吃绿色心情,,在告别了冰棍时代的上海,我的回答是:随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