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围绕“公平”的争论必须实事求是

围绕“公平”的争论必须实事求是

2010年的中国社会充满了困惑,《福布斯》近日的报告显示,到今年,中国的富豪总数多得已经仅次于美国,但财富引发的争议也越来越多。很多人觉得社会不公平,不仅穷人抱怨,富人也抱怨。互联网把这些抱怨释放到“无穷大”。


  中国学会了创造财富,学会了制造社会活力,但让人心像社会一样有弹性,让社会提供的公平水准不在舆论中出现赤字,中国还不知道怎么做。


  由于对基本公平的信心不足,一些中国社会现阶段肯定有的坏现象被搬上审判台,被审判的不仅是当事者,而且扩大化到当事者同类,尤其是当事者是官员,或者拥有财富权力的人时。这样的批判提高了社会警觉,也提供了强行纠正的力量,它的负面性是削弱了社会信心,增加了困惑。


  不能一概而论这种批判是对或者是不对的,就像消炎药,吃得准就能除病,吃得太多就会伤害身体的免疫力。因此每个人都吃消炎药,但都不会当饭一样没有节制地吃。


  实事求是很重要,但又是很难做到的。搞清何为“实事”就挺难,不带私利地“求是”就更不容易。中国社会当前对公平谈得最多,但何为公平,如何求公平,不少人愿意喊口号,却不愿意冷静深究。


  先看看中国的“公平”现状吧。中国显然还有很多不公平,关于这一点,比中国穷的印度和比中国富的美国,也都“不太干净”,现在没有证据能说明这三个国家谁在“公平”上“最不干净”。第二,中国社会致力于、并在逐渐变得“更公平些”,无论政府还是社会的大多数力量,都在推动这一进程。第三,中国很难做到“很公平”,因为中国太大,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常态,让整个社会像阅兵式上那样齐刷刷地排成一列往前走,太难了。


  中国社会应当不断提高公平的能力,批判就是促使社会反思缺少这个能力的手段。由于社会的惰性,批判还是一条有效的鞭子。但另一方面,对公平的无节制追求同样是反社会的,因为它提出的目标根本不存在。


  这个“度”的把握是一个国家前进能力的最集中表现。我们自己经历过愚蠢的“大锅饭”式公平,因为它中国曾饿死了至少几百万人。我们也看到对公平的盲目追求曾在上世纪给好端端的拉美国家带来过什么。中国就是在那些国家一片混乱的时候,开始了财富大创造的过程。


  实现公平的责任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也是个人的,事实上对社会的抱怨越多,社会成员通过个人努力实现公平的动力就越少。而实际上,社会通过制度提供的公平机会永远是有限的,通过个人奋斗弥补社会公平之不足,往往是有效的。舆论对这种做法的鼓励,至少不应少于对社会不公平本身的批判。
ヽoo牽ωǒ啲掱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