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17850
- 精华
- 51
- 积分
- 42319
- 智慧
- 20273
- V 币
- 98161
- 贡献
- 0
- 金豆
- 59709
- MV号码
- 2716677
- 注册时间
- 2008-8-7
- 最后登录
- 2011-7-30
|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11:44
| 只看该作者
经济关注点应转“机”为“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虽表示了极大关注,却并不紧张。因为人们习惯于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困境中寻找出路,因此人们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对中文“危机”一词中的“机”字解读上,中国成为世界摆脱经济金融危机的希望与机会所在。相比之下,“危机”一词中的“危”字,在一段时间里甚至被人们淡忘,整个经济领域弥漫着一片乐观情绪。
两年过去了,刺激经济计划的效应已逐渐消退,经济复苏的势头有所迟缓,此时我们应更多关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危险”因素。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的确存在诸多“危险”因素。其中,“指标泡沫”、“项目泡沫”的存在与发酵尤其值得地方政府警惕。
所谓“指标泡沫”,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经济指标,不顾当地实际,无序招商引资,提出超高、超快的发展“指标”,以指导当地的实体经济发展。不少企业家为迎合、完成当地政府提出的发展指标,盲目申报甚至夸大项目投资和收益规模,以求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优惠,又由此产生了“项目泡沫”。
笔者曾参加某市的招商会,当地企业家推介的一个环保项目,投资规模高达6亿元人民币。几个月后,当笔者再次看到该项目的招标文件时,新文件中的招商投资规模已由6亿元改为60亿元人民币。有关人员告知笔者:地方政府喜欢投资规模越大越好,这样即使在招商过程中打个对折,或许还能引资20亿元、30亿元。数额越低越没人买账,数额越高反而会有人问津。
这种类似赌徒心理的招商令人惊愕,因为这正是华尔街金融人士欺骗世人惯用的手段。如果这种运作方式在国内地方政府招商中屡屡出现,势必会从根本上破坏社会的信用和企业的生存前提,其危害绝不可小视。
“指标泡沫”与“项目泡沫”是经济活动中一对孪生兄弟,要彻底抛开“项目泡沫”,就必须改变地方政府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指标”虽然重要,但不应当成为执政者头上的利剑。北京某银行高管曾对笔者说:“经济发展应当是有周期性的,但我们的指标却没有周期性,永远是向上、向高处发展。我们的任务就是不断攀登更高的指标。”这句话正好反映出当前财经界人士的担心:人的主观欲望与客观规律之间的耐力和忍受力竞赛,将最终决定经济发展的成败。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口号,但不少地方政府很快就把这个口号变为“发财是硬道理”。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害怕GDP落后于人,更害怕不能竭尽全力挤上“发财末班车”,所以没时间认真规划当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大事。地方政府无限放大个人的主观发展欲望,而不顾客观规律,是当前存在的一个巨大隐患。
比如,当前许多城市的发展蓝图中都有“建立金融中心”的规划。这些“金融中心”均以招募国际金融机构为主要目标。笔者曾对此表示质疑,因为在当地经营多年的中资银行并不真正欢迎外资银行的“入侵”,当地的经济蛋糕就这么大,外资银行的进入只能增加对当地银行利益的分割。这种矛盾的产生正反映了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之间的生存法则有差异,因此产生了相互冲突的招商行为。因此,适当遏制少数地方政府片面、盲目、无序的发展,是中国进入“十二五”,避免政策指导失误,坚持真正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的前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