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V2009最新版本下载

揭秘金融危机中财富和权力的博弈

揭秘金融危机中财富和权力的博弈

 嘉宾简介:

  刘洪,新华社一线名记者,“9?11”事件后最早一批赴喀布尔采访的中国记者之一,2002—2004年任耶路撒冷分社记者,2006—2010年任华盛顿分社记者。

  著有《和沙龙做邻居》《战地36天》《穿越炮火的眼睛》,合著有《科索沃战火特快传真》《中国不可欺》《世纪大盘点》等书。

  数十篇报道被评为各级好稿,产生过全国性影响。多篇英文现场报道时效世界第一,超过美联、路透等世界性大通讯社,作为“新华社一线名记者”在新华网首页展示。

  李德林,著名财经作家、《证券市场周刊》编委、主编助理、“《南方周末》致敬2008年度经济报道以及影响中国华语传媒盛典年度经济报道”获得者。2004年出版《德隆内幕》,荣获该年度“最受中国企业家欢迎的十大商业图书”。著有《阴谋》、《阴谋2》、《天下第一庄》、《迷影豪庄》、《帝国沧桑》、《黄光裕真相》、《干掉一切对手》、《高盛阴谋》等多部作品。

  内容介绍:

  2008年秋,始于自由市场经济“老大哥”——美国的金融危机扩散到了世界各大经济体,无数企业成为金融寡头的殉葬品,欧洲、亚洲、非洲无一幸免,一些国家更为此陷入绝境……

  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房产泡沫,源于华尔街贪婪的金融创新。2008年,全球未清偿的CDS余额达62万亿美元,超过了全球GDP规模。

  创新是竞争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国家进步的保证。但在金融国际化、资本全球化的时代,金融巨鳄们以创新为名制造出的金融衍生品,是在分散经济风险还是在制造全球危机?

  而美国,借助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优势,转嫁了本国金融危机的风险。其他国家持有庞大的美元债券,是保障自身金融安全的武器,还是沦入“美元陷阱”的表现?

  30年来,中国发展以美国为标杆,而今,标杆轰然倒地,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蒙受重挫。这是历史大变革的前奏,还是一次全球格局重整的发端?

  由于秉持审慎开放原则,中国金融业经历了危机的考验,但在危机余波震动之时,我们仍需要彻底的反思。

  反思经济增长的驱动方式;反思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国际金融体系;反思经济全球化和内部需求的关系;反思房地产泡沫的严重性;反思城乡一体化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美国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因为中国的今天就是美国的昨天。

  华尔街******求存

  美林董事长兼CEO约翰-塞恩对别人感慨,2008年9月12日,他在听取疲惫 的雷曼兄弟官员向可能的收购方介绍该公司情况时,心中不禁暗想:“也许下个 周五坐在这里的人就是我。”

  塞恩是华尔街的老兵。时年54岁的他曾长期在高盛工作,1990年,因出色 的业绩他被破格提拔为高盛的首席财务官。1998年,他联合其他高管将高盛CEO 卡赛因赶下台。卡赛因当过美国参议员,并曾是新泽西州的州长,他被排挤出高 盛时,据说泪满眼眶。

  一位同事如此评价塞恩:“一个冰冷如石的杀手”。

  这些“乱臣贼子”中,就包括他的老同事、现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亨利-保 尔森。他们一样的瘦削,一样的修长,一样地让人一眼看去,就能感觉到他们身为 华尔街精英的精明、干练,或许,还有一点深不可测。

  2003年12月,塞恩就任纽约证券交易所CEO, 他被称为当年华尔街的“圣诞老人”,正如西方圣诞老人总是会给孩子圣诞礼物 ,塞恩的丰厚礼物,是让纽交所在2006年成功上市,他的许多同事因此一夜暴富。

  为求得这个传奇人物,美林公司和花旗集团曾展开争夺战,但最终美林胜 出。2007年12月,塞恩正式走马上任。胜利的原因其实也简单,美林董事会塞给 塞恩的红包格外丰厚——至少5000万美元的年薪,如果公司股票业绩突出,塞恩 的报酬可达到1.2亿美元。

  塞恩的年薪可以说傲绝华尔街,但这样的高顶尖人才,就能将美林带出险 境吗?

  美林成立于1914年1月6日,创始人查尔斯-美林在纽约华尔街7号开始了 他的事业。几个月后,美林的好朋友埃德蒙-林奇加入公司。1915年,公司正式更 名为Merrill, Lynch,中间有一个逗号。1958年,中间的逗号消失,在逗号消失的同时,则是这家 投资银行业绩的突飞猛进。

  美林又被称为华尔街的“全人类”企业,它是全美经纪人最多的证券公 司,它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经营。按照2006年的数据,其员工达到了5.6万人。但 到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许多人的饭碗也处于不确定中。

  走马上任不久的塞恩不得不迅速为美林展开自救活动。2008年7月,塞恩 通过大幅拍卖资产,变现了300亿美元。但他也清楚,在当时谈股色变的危急时刻 ,光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度过危机的,关键是必须找到施救对象,塞恩首先设定的 对象是美国银行。

  面容显得格外年轻的美林总裁格雷戈里-弗莱明认为,美国银行资产状况 良好、实力稳健,如果能傍上美国银行这棵大树,美林至少就无破产倒闭之忧。 美国银行董事长兼CEO肯-刘易斯在收购雷曼兄弟公司时的犹豫不决,无疑给了美 林极大的希望。

  2008年9月13日,星期六,当华尔街大亨们闭门会谈,研讨如何应对雷曼兄 弟的危机时,美林的高层也在四处活动。弗莱明给塞恩打电话:“约翰(塞恩的 昵称),你一定要给肯(刘易斯的昵称)打个电话。”

  塞恩显得有些犹豫,他回答:“保尔森可能不喜欢这样。”

  当时外界都知道,美国银行正准备并购雷曼兄弟,而拯救雷曼兄弟,是财 政部长保尔森当时的第一要务。如果这时美林横刀夺爱,保尔森难免会怒火中烧 ,因为这将陷雷曼于水火。

  “保尔森顾及的是纳税人,我们则是美林的股东。”弗莱明继续劝告说, “他可能不喜欢这个方案,但只要他没有告诉我们不能这么做,或者只要我们觉 得对美林股东来说,这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就必须去做。”

  弗莱明告诉他,他已经安排好了美林和美国银行高层的电话会谈,时间是 当天下午2时,但出于礼貌,有求于人的美林必须更积极一点。他小心翼翼地对塞 恩说:“你最好先给肯打个电话。”

  “为什么一定要我打电话?”一向自负的塞恩略感不快。

  “只有你打电话,他才可能飞到纽约来举行会谈。”弗莱明说。

  “给我他的电话。”愈发严峻的事实,也使塞恩明白,拖下去情况只会更 为糟糕,他必须迅速采取行动。他记下弗莱明提供的电话号码,夹在自己公文包 里。

  在雷曼兄弟董事长兼CEO理查德-福尔德反复拨打刘易斯电话,却无法找 到刘易斯本人之时,塞恩却和刘易斯悄然开始了接触。

  华尔街处于一片混浊中,到处都是相互打听消息的投行人士。为避开可 能的耳目,塞恩悄然走到纽约联储行后面的一条小路上。他掏出手机,拨打了弗 莱明提供的刘易斯家的电话。电话通了,塞恩略微寒暄后切入主题,他说他希望 两人能尽快举行对话。

  刘易斯心知肚明,他当即答应,“我可以在几小时后赶到。”

  由于放弃收购雷曼兄弟,美国银行收购团队刚从纽约飞返夏洛特。当疲 惫不堪的他们想尽快赶回家休息时,刘易斯的电话来了,他要求这些手下克服疲 劳,立刻转机飞回纽约,研究收购美林相关事宜。

  刘易斯也是华尔街的老手。但与其他华尔街精英不同,他不是常青藤学 校毕业生,他本科就读于佐治亚州立大学,为弥补这一缺憾,他后来在斯坦福大学 高管培训班进修过。

  英雄不论出处,穷人出身的刘易斯进入金融界后,迅速展露出自己卓越的 管理才能。2001年他出任美国银行CEO后,这家金融企业展开了快速的扩张。 2003年,美国银行以480亿美元的代价,并吞了波士顿金融团队。2005年,美国银 行又以354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了MBNA公司。同年,美国银行以30亿美元的价格,获 得了中国建设银行(601939)9%的股份,从而成功打进中国市场。

  2001年和2008年的《美国银行家》杂志两度将他评选为“年度银行家” 。2007年,《时代周刊》将他选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百强人物”。

  国字脸,两鬓微霜,嗓音低沉,暗红鼻子上架一副无框眼镜,这是刘易斯给 我的第一印象。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时,这位来自美国“第二金融之都”夏洛特 的银行家,因雄厚的资产、庞大的现金流,成为华尔街许多竞争对手的最大指望 。

  在华尔街一片衰微之时,美国银行却如日中天,刘易斯的前任休斯-麦科 尔在接受媒体访谈时就感叹:“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机构之一。”顿了一顿 ,他又更正道,“应该说它是最强大的金融机构,这更准确一些。”

  美林被迫******求存

  2008年9月13日,星期六,傍晚。夜色中的曼哈顿灯火明灭。

  塞恩先和弗莱明会合,商谈接下来和美国银行老总刘易斯谈判的策略。 他们初步拟定,美林将邀请美国银行入股,但上限是20%。

  两人随即坐车前往位于时代华纳中心的美国银行老总公寓。车抵达后, 塞恩没有如往常一样等别人为他开门,而是推门而出,径直走向电梯口。

  《华尔街日报》曾在当时一篇相关报道中披露说,在这间可以俯瞰中央 公园的办公室里,两位CEO很快达成了一致,雷曼兄弟破产已成定局,但关键是下 一步怎么办?

  塞恩首先提议,“买进美林9.9%的股权怎么样?”

  塞恩的首要任务,是完成美林的救赎,美国银行只要肯接手,很大程度上 就可稳定投资者对美林的信心,9.9%的股权就是一个筹码。

  但这立刻遭到刘易斯的拒绝:“美国银行不打算只收购少数股权。”在 刘易斯看来,当前危机时刻,正是美国银行千载难逢的扩张机遇,他可不想只成为 简单的施救者,他更希望抓住危机提供的机会,为美国银行在乱世中进一步扩张 奠定基础。

  他提出另一个方案:美国银行可以全盘收购美林。

  刘易斯毫不掩饰的野心,完全出乎塞恩的意料。他沉思片刻,然后涨红着 脸说:“我并不是为了卖掉美林才来这儿的。”

  刘易斯也毫不客气地反驳道:“好吧,但这是我想要的。”

  刘易斯的脸色是冷峻的,临大事而心如止水,这或许是对他最深刻的写照 。

  但对于外界对自己城府过深的评价,刘易斯曾反驳说,他并不认为自己生 性冷漠,他只是习惯于倾听,“麦科尔(刘易斯前任)是一个有超凡魅力的领袖, 他富有**,我可能更冷静一点,尤其在决策之时。”

  刘易斯的冷淡,让塞恩倒吸了一口凉气。他明白,要让刘易斯这样的精明 之人伸出援手,美林公司不付出点代价是不可能的。

  尽管双方差距明显,但好在双方也都认识到合作存在的可能性。毕竟,能 讨价还价就说明交易可能实现,如果像刘易斯主动回避雷曼兄弟那样,就一切都 无可能了。

  临走前,塞恩表示,他必须向保尔森汇报相关情况。他告诉刘易斯,假如 保尔森知道他们两个在这里密谈,会认为是美林导致了雷曼兄弟并购的破局。

  刘易斯倒不是特别在意,他回复说:“我更倾向于和你们达成协议,你可 以告诉保尔森我们之间的会谈。”在金融危机中,作为商业银行的美国银行更多 是施救者,因此在政府面前,也有更多的底气,而不像美林这样的投行,气虚、胆 怯,而且还要到处努力借钱。

  9月14日,星期日,上午。华尔街旁边的三一教堂,挤满了来礼拜的纽约人 。其中不乏华尔街的精英。他们在为自己的命运祈祷吗?

  在远离华尔街的美国银行豪华公寓,一夜未睡好的塞恩再度出现在这里, 他希望这次会谈能够说服刘易斯。

  面对最可能的拯救者,塞恩边喝咖啡,边极力阐述美林对美国银行的助益 ,以尽可能获得更高的收购收益。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前一天的中午,在纽约联储行坐镇的财政部长 保尔森得出结论:雷曼兄弟破产已不可避免,他更加担忧孱弱的美林是否会成为 下一张多米诺骨牌。

  他打电话给塞恩,要求这位他在高盛集团时的下属赶快到纽约联储行,他 有要事要询问。

  塞恩匆匆赶到,保尔森开门见山:“你是否在落实我的建议,赶快找到新 的买家?”

  “汉克(保尔森的昵称),我没有那么愚蠢,我听到你的意见,我正按我 所需要的去做。”塞恩回答。保尔森注意到,这位和他一样心急火燎的华尔街大 亨有些恼怒。让一位公司老总卖掉自己效力的公司,总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塞恩没有提到美国银行。保尔森事后回忆,他首先向塞恩提到了美国银 行这个可能的选项。当得知美林和美国银行的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商 谈时,保尔森终于感到了一丝轻松。

  如果美林能够避免灾难,那么华尔街的风暴将可能会小很多。

  为防事件出现意外,保尔森再三叮嘱塞恩:“你应该尽力完成交易。”

  在雷曼兄弟确定要破产的几小时后,美国银行和美林的谈判人员终于敲 定了最后的并购合同。如果说刘易斯让塞恩见识了他的气魄,那么塞恩则更让刘 易斯见识了他的精明。相比贝尔斯登最后10美元每股(最初只有2美元每股)的 成交价格,塞恩则将美林卖了一个不错的价格。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美国银行同意以每股29美元收购美林,这比当时美 林的股价溢价70%了。当然,当时是股票,尤其是金融企业股票高度贬值的非常时 期,29美元的价格仅是美林股价峰值的三分之一。

  交易总价格约为440亿美元,完成这一交易后,美国银行也由此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金融企业,在当时的美国“四大行”——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富国银 行和摩根大通中,稳坐头把交椅。

  相应的,在叱咤风云94年后,华尔街成功标志之一的美林成为别人的新娘 ,但其旗下数万名员工的职位得到了暂时的保障。
ヽoo牽ωǒ啲掱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