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061
- 精华
- 7
- 积分
- 802
- 智慧
- 373
- V 币
- 768
- 贡献
- 0
- 金豆
- 959
- MV号码
- 2740111
- 注册时间
- 2008-10-25
- 最后登录
- 2011-4-29
|
楼主
发表于 2009-5-17 17:04
| 只看该作者
水皮:经济学家走穴与浮躁无关 自己出场费不用交税
姓名 职业 出场费
郎咸平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12万元以上
谢国忠 著名经济学家、玫瑰石投资公司顾问 10万元
宋鸿兵 《货币战争》作者 10万元
左安龙 湖北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 10万元
李稻葵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5万元
吴晓求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5万元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3万-5万元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3万-5万元
易宪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3万-5万元
何帆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 3万-5万元
叶檀 知名财经评论家 1万-1.5万元
水皮 知名财经评论家 1万元以上
部分经济学家出场费一览 (来源:凤凰网制表)
本报《经济学家出场费三年涨10倍》两天来的连续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波不小的热议“经济学家出场费”的浪潮。经济学家的出场费高不高?经济学家赶场创收说明“集体浮躁”?继13日郎咸平、易宪容开口表态之外,昨日,国内著名财经评论人水皮先生接受记者电话专访时首度回应,目前的经济学家确实有被公众“神化”的现象,但是经济学家频繁走穴与“浮躁”无关。
“记得有个老笑话:前苏联经济病入膏肓时,面对拥上来苦苦追问的记者,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郁闷地说:‘有一个总统,拥有100个情妇,其中一个有艾滋病,不幸的是,他不晓得是哪一个;另一位总统,拥有100个保镖,其中一个是恐怖分子,但不幸的是,他不晓得是哪一个。而我的难题是,我有100个经济学家,其中一个说的是对的,但同样不幸的是,我也不晓得是哪一个’。”据《北京商报》评论
经济学家被一定程度“神圣化”
记者:我们了解到,经济学家出场费因为金融危机而暴涨的情况,您怎么看待经济学家和出场费的关系?
水皮:经济学家其实只是一个职业,经济学家也要吃五谷杂粮,也是平常人,大众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将经济学家看成是“知识分子”的化身,而在目前某种程度上,经济学家被公众“神圣化”。至于出场费,如果经济学家在业内的履历比较资深、具有一定影响力,那么出场费就肯定要贵一些,反之,自然会便宜一些,这都无可厚非,也就是说“价值决定价格”。虽然金钱不能作为衡量一个经济学家价值的主要依据,但是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比方说,一个人的年薪是50万元,另一个人的年薪是10万元,他们谁更有价值?
如果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能够被社会大众接受,并且能够吸引社会大众的眼球,那么自然就会有人为其支付出场费,即便是出场费高一些。反之,如果经济学家的观点不能被接受,那么就是出场费叫价500万,也不会有市场,有价无市,这是市场选择。
赶场走穴与浮躁无关
记者:经济学家的身价也是“价值决定价格”。但是现在一些经济学家频频走穴,被人看成是利用自己的观点进行创收,给外界一种经济学家浮躁的印象。
水皮:不应该将经济学家频频演讲、参与论坛当成是经济学家浮躁的一种表现。事实上,经济学家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也需要和外界沟通接触。那些每天置身于象牙塔内、埋头于书本当中的“书呆子”是不可能为公众提供真正有用的经济研究成果的。而且,本身经济学家就应该具有公共性,他们的观点不光是提供给特殊群体,更应该让大众知道,让大众检验。经济是一门具有即时性、不断变化的世俗现象,如果不通过现实接触,就不可能得到客观有用的结论。那些只从校门到家门,从家门到校门,每天重复两点一线生活方式的经济学家才显得浮躁,他们得出结论的数据,常常连数据的准确性都得不到求证,怎么可能有正确的结论?
记者:据我们所知,现在一些经济学家都具有官方赋予的身份,或者大学里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等等,有人提出他们正是因为学术上、职称上没有进一步的要求,所以才有时间出来“赚外快”?
水皮:我国目前的职称制度肯定是有问题,这种制度使一些头衔和称号某种程度上成了变相的终身制,这导致了很多经济学家在得到官方赋予的身份之后,就减弱了刻苦钻研学问的劲头。其实,现在很多教授的头衔都是用来唬人的,以北京为例,现在号称研究经济的人就多达3000至4000人,但是这些人真的都名符其实吗?我看未必。
克鲁格曼因为“公共性”受欢迎
记者:目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正在中国参加各种研讨活动,媒体报道他的身价近20万美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个价格?
水皮:克鲁格曼的这个价格即使比目前国内出场费最高的经济学家,也不知高出多少倍。但是克鲁格曼如此高的出场费并不是因为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而是因为他准确预测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上半场,那么下半场会怎么样?很多人都想聆听他的最新言论,所以他受欢迎。同时他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在经济研究“公共性”方面具有很大的成就,这对于公众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而其他的研究领域的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他就是不要钱也未必有多少人听。
同时,克鲁格曼就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除了坚持在《纽约时报》写时评之外,还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走动,频繁参与各种活动。应该说他能准确预测到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与他的阅历丰富也不无关系。
记者:克鲁格曼这次来中国与我们的很多经济学家有观点的交锋,你怎么看?
水皮:实际上,经济学家与企业、社会的交流也是对自己研究的一种完善。这次克鲁格曼作为最早预测出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家,而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克鲁格曼来说,如果不到中国,不与中国的企业界、学界人士进行互动交流,那么你就没有办法了解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表现,那么对他来说无疑会是一种缺憾。同时,我们看到他还是比较开放的,和中国经济学家的观点交锋中,也表现出很随和的态度。
记者:有人说经济学家四处赶场,不提升自己,观点难免重复雷同,比如郎咸平的言论,我听过两三次,基本有很多雷同的地方。你怎么看?
水皮:你们是记者,自然而然听郎咸平的演讲就多。但是主办方和听众就不一样了,几乎都是第一次在现场听郎教授的演讲,所以就听什么都觉得新鲜。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有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将演讲的地点由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转向内陆其他城市相对信息闭塞的地区,这也是一种产业转移。
自己出场费用不用交税
记者:我们了解到,在出场费的名单中,也提到了您,您怎么看?
水皮:我的是多少?
记者:1万元至1.5万元人民币。您感觉这个价格是多还是少?
水皮:哦,哈哈,好,税务机关找不到我了。
本报记者 李雁程 孙宪超
评论
经济学家不能光靠“经济能力”证明实力
《今日早报》评论员张永:其实经济学家身价大涨,不是哪个经济学家个人有超常能耐,这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属于一种经济共生现象。市场经济讲的是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需要经济学家,也才有经济学家身价的上升。这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应该理性看待。
《西部商报》:经济学家的出场费还不够高。我们希望经济学家们秉承学术精神与职业操守,为积极推进国计民生而有所作为,为提升公共利益而奔走建言,而不是只将目光盯在他们的出场费多少、酬劳高低上。相比之下,难道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还比不上赶场走穴的演艺明星们?比较那些动辙出场费以百万元计的明星们,经济学家们的出场费与其辛勤付出相比,尚不成比例呢!
《南方都市报》评论员王聃:基于介入影响力的与日倍增与商业社会的“无法逃避性”,从个体价值实现的角度言之,经济学家的出场费获得应该不值得褒贬与苛责。然而在笔者看来,其一旦被外力加上助涨的属性,一路飙升的出场费,实际上已隐喻了社会断裂的忧患。一言以蔽之,所谓高涨的经济学家出场费,其实不过是两重社会断裂的产物。其虽然证明出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显赫”与“不可或缺”,却并不是“正义的所得”。正因为如此,我对经济学家的高额出场费毫不欣喜——它看似风光无限,但隐喻的那些沉重的鸿沟却让我们无法正视。
《中国青年报》评论员陈方:从道理上讲,经济学家合法劳动合法所得无可非议。可当“出场费”这一娱乐圈的“专有名词”移植到知识界的“经济学家”身上,多少还是有些让人感觉异样。如果经济学家的名望和实力只能用他的“经济能力”来证明的话,那他就不是经济学家而是经济贩子了,那中国经济学的前景实在堪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