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493
- 精华
- 15
- 积分
- 1051
- 智慧
- 472
- V 币
- 1192
- 贡献
- 0
- 金豆
- 1076
- MV号码
- 33063306
- 注册时间
- 2008-12-20
- 最后登录
- 2011-6-26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2:07
| 只看该作者

儒”的入世与“佛”的出世中国人的血液里,或多或少总会容入些儒与佛的思想,尤其是中国的文人。
中国的文人喜欢把自身的命运与国家联系起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因为中国人是在儒思想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儒教属于祖宗崇拜,探讨“人世”的规律,讲究入世。儒教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儒家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的,儒教更多的是教人怎么去做人,怎么在人世中成就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所以中国的文人便喜欢把国家的问题当做自己的责任。国家的昌盛或是衰败与自己的命运密切相关。他们的文章里,或多或少总会夹杂着政治思想。是的,儒教是政治的,他们更重视怎么去治人,治国,怎么使国家强大起来,怎么让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国家有太多的问题,太多的矛盾。所以并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实现自己政治抱负,能在政治生涯里踏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多为命运多舛,空有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门。他们在官场里跌跌撞撞最终却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在这个时候,“佛”给予了他们一片天地。
佛教是研究宇宙的,它把人与自然协调统一起来。把人世间一切的一切都置身在宇宙这个大空间,置身在浩淼无边的历史中来看。人世间一切的一切都似乎是空的却又是实在的。“佛观一钵水,十万四千虫。”在一钵水里面,它都意味着一个浩淼的世界。在浩淼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是伟大的呢?而实际上任何一个生命在佛的眼中都是伟大的。所以佛重视生命,讲究不杀生。
儒讲求入世而佛却讲究出世。这样儒与佛似乎便对立开了。但在中国文人的思想里,他们却又统一了起来。他们在红尘中挣扎,拼斗,想在政治生涯里实现自我。但最后他们便一声长叹——“归去来兮。”是的,他们又回归于大自然,在大自然中领悟人生。
佛的包容性特强,无论你以前做过什么,只要你“放下屠刀,”便可以“立地成佛。”在中国的历史上只听说过儒教排斥佛教,却没有听说过佛教排斥儒教或是其他教派。所以人在穷途末路的时候,便想到了佛,让佛来净化那颗浑浊的心灵。中国文人在穷途末路的时候,也喜欢遁入深山,在高山流水中参禅。
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他们刚开始时,都豪情壮志,救国救民,想在政治生涯里打下自己的天下。但他们最后明白,一切的一切都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儒的思想教人入世,但入世实在太累了,尤其在不为人懂的时候。他们没有孔子的伟大,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所以他们需要出世,需要佛的思想。在佛的意境里去寻求精神的寄托。因为佛给他们提供了大自然,让他们领悟到自然的奥妙从而感悟人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的,没有佛的意境,没能领悟大自然与人生的人绝对写不出那么美的诗句。这诗句是在尘世中挣扎,再在佛镜里沉淀出来的。
我认为,人既需要儒的入世也需要佛的出世。只有入过世才能真正领悟出世。
|
|